借咏雾发泄胸中的愤慨,渴望雾开见日,重遇清明。
《大雾》
北宋? 苏舜钦
原文:
欲晓霜气重不收,余阴乘势相淹留。
化为大雾塞白昼,咫尺不辨人与牛。
群鸟啁啾满庭树,欲飞恐遭罗网囚。
四檐晻蔼下重幕,微风吹过冷自流。
窃思朝廷政无滥,未尝一日封五侯。
何为终朝不肯散,焉知其下无蚩尤?
思得壮士翻白日,光照万里销我之沉忧!
译文:
天快亮了,浓重的霜气还没有收去,阴霾之气乘机在世上滞留。化作漫天大雾,使得大白天咫尺间也难分辨是人还是牛。成群的鸟儿在庭院的树上叽叽喳喳地乱叫,它们想要飞去,可又怕陷身罗网,难逃虎口。
四面屋檐下昏昏沉沉,像是挂上了重重帷幕,微风吹过,冷气自流。我心中暗想朝廷的政策并没有什么过分的地方,也没有滥赏官爵,一日间分封五侯。为什么整天迷雾不散,怎能肯定臣子中没有恶人蚩尤?我盼望有人驱散迷雾推出白日,让阳光普照万里,消除我心中沉埋的忧愁。
诗句赏析
诗前八句咏雾。先描述雾起的原因是早晨霜气太重,阴气笼罩,以至于大雾弥漫。次写雾气中即使很近的地方也无法分辨很大的形体,只听见群鸟在树上喳喳地叫,不敢飞动。屋檐下昏暗不清,犹如挂上了层层帷幕,风儿吹过,雾气流动。
这八句很形象地写出雾气浓重的情况,“咫尺不辨人与牛”通过视觉写,“群鸟啁啾满庭树”通过听觉写,“微风吹过冷自流”通过感觉写,把一场大雾写深写透,使人如亲临其境。诗人描绘的雾景,又是他自己对政局感受的写照。“霜气”、“余阴”,均影射朝廷的政治气氛。
“塞白昼”、“咫尺不辨人与牛”对写雾来说是很平常的句子,诗人在这里用于隐喻奸臣掌权、贤人与不肖难辨,赋予深刻的意义。“群鸟啁啾满庭树,欲飞恐遭罗网囚”,是写实,开辟了写雾的新意,同时又是以群鸟比拟自己所属的改革集团,说好人遭受禁锢,不敢有所作为,稍微一动,便遭打击,生动地反映了朝中贤臣的处境。
后六句转写感慨,表面上仍凭藉大雾。漫天大雾,遮蔽天日,在古时是作为一种灾异现象,古人往往将它与朝廷失政相联系,诗人通过写雾来寄托不满,也许就是受这传统观念的启发,认为是天变垂戒。
但诗在写时却有意否认这点,说朝廷政令没有什么地方不符合天意的,天子也没有滥用奸臣,于是唯一的结论就是有人蒙蔽圣聪,一手遮天,这雾不是上天不满而降,而是有像蚩尤这样的坏人在作怪。
因此,诗人疾呼,要想有澄清天下的壮士,来驱散迷雾,让太阳照射万里,消除自己心中的忧患。这一段写得很巧妙,诗人明明对朝廷不满,却利用蚩尤布雾的典故,突出权奸作乱,为皇帝开脱,既集中了批判的火力,又保持了为尊者讳这一诗家温柔敦厚的宗旨,得讽谕诗的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