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七绝·改诗赠父亲》的作品赏析是什么?

《七绝·改诗赠父亲》的作品赏析是什么?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起首两句所表述的诗意,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

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动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

从诗句中,自然而然地发出寓意深远的感叹,从而受到启迪。 全诗通俗易懂,平仄押韵流畅,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巧借古今中外经典词句,变为自己明志之诗句,简洁而不简单。

通俗不失大雅,是毛泽东心态、 志向的真实流露。一个胸怀不凡志向,聪慧、 倔强、 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毅力的毛泽东,正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七绝·改诗赠父亲》是毛泽东的一首七绝,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的诗略加修改而成。原文:

七绝·改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

死后埋葬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骨的青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

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走出乡关,毛泽东离故乡越来越远。然而,骨子里那固有的乡情、亲情始终未曾从毛泽东心中抹去。

作者介绍:

毛泽东,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1923年6月,出席中***“三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66年5月,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

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让江青、张春桥等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