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 苏轼
自昔怀幽赏,今兹得纵探。
长江连楚蜀,万派泻东南。
合水来如电,黔波绿似蓝。
余流细不数,远势竞相参。
入峡初无路,连山忽似龛。
萦纡收浩渺,蹙缩作渊潭。
风过如呼吸,云生似吐含。
坠崖鸣窣窣,垂蔓绿毵毵。
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
飞泉飘乱雪,怪石走惊骖。
绝涧知深浅,樵童忽两三。
人烟偶逢郭,沙岸可乘篮。
野戍荒州县,邦君古子男。
放衙鸣晚鼓,留客荐霜柑。
闻道黄精草,丛生绿玉篸。
尽应充食饮,不见有彭聃。
气候冬犹暖,星河夜半涵。
遗民悲昶衍,?孟昶従此入觐,王衍亦蜀主。
?旧俗接鱼蚕。
版屋漫无瓦,岩居窄似庵。
伐薪常冒崄,得米不盈甔。
叹息生何陋,劬劳不自惭。
叶舟轻远氵斥,大浪固尝谙。
矍铄空相视,呕哑莫与谈。
蛮荒安可驻,幽邃信难妉。
独爱孤栖鹘,高超百尺岚。
横飞应自得,远飏似无贪。
振翮游霄汉,无心顾雀鹌。
尘劳世方病,局促我何堪。
尽解林泉好,多为富贵酣。
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
注释
兹:zī ,1、这,这个,此。2、现在。3、年。4、古同“滋”,增益;多。5、古代称草席。?
龛 : kān , 供奉佛像或神位的石室或小阁。
萦迂:yíng yū , 盘旋环绕。
蹙缩:cù suō , 退缩,蜷缩。
窣 : sū , 形容细小的声音。
蔓 : wàn , 细长能缠绕的茎。
毵 : sān , 毛发、枝条等细长垂拂、纷披散乱的样子。?
骖 : cān , 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
聃:dān , 1.耳朵长而大。2. 古同“耽”,沉溺。诗中指聃寿。
昶:chǎng, 1、白天时间长。 2、舒畅,畅通。3、姓,诗中指孟昶。
甔dān: 坛子一类的瓦器。
劬:qú, 劳累,劳苦。
矍铄juéshuò: 形容老人目光炯炯、精神健旺。
呕哑ōuyā: 形容声音嘈杂。
妉:dān, 同媅,乐。
翮:hé, 鸟翎的茎,翎管,鸟的翅膀。
赏析
此诗写于宋仁宗嘉祐四年,苏轼守母丧毕,九月,与弟苏辙侍父苏洵自蜀回京,冬日舟经三峡,在进入瞿塘峡处的圣母泉时向神祈求赐福之后,因江水险恶,通常都是一条船行至半里之后,另一条船才开出,若逢官船通过时,则兵丁手持红旗,按距离分立江边,前面的船渡过险地后便挥旗发出信号,苏轼有感于此作《入峡》,耳目所及,皆发之于咏叹。
1059年苏轼与父亲和弟弟自蜀回京,从眉山经岷江顺水而下。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说:“这次举家东迁,要走水路出三峡,而不是由陆路经剑门穿秦岭。这次行程全长一千一百余里,大概是七百里水路,四百里旱路,要从十月启程,次年二月到达。”经过三峡,是苏轼梦寐以求的事,让他高兴万分。第一次看见三峡,兴奋劲可想而知。那年苏轼23岁。苏轼在未见三峡之前,已文名大著,博览群书,做足了功课。
《入峡》是五言排律诗,苏轼真是奇人,路过三峡一次就把三峡写得那么深刻。诗中的每一句,都能在人们脑子里找到一幅图画对应。
诗首点明早就想去游览长江三峡,今朝终得偿夙愿。然后写了沿途看到的风景人物,感怀古今,怜惜世人生存艰难“版屋漫无瓦,岩居窄似庵。伐薪常冒崄,得米不盈甔。叹息生何陋,劬劳不自惭。”最后引出想要“超然隐世,解林泉之幽静,得飞鸟之自由”。要了解更多,就要知道苏轼写这诗的具体时间,他的人生此前发生过什么,这是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的。文由心生,大抵如此。
山口风大,瞿塘峡口因两岸峭壁高耸,风更大,诗一开头就抓住了入峡特征。千里长江,汇聚百流而为夔门所阻,江水不得畅流,因郁怒而非常骄狂,这是写江流汹涌。
一叶扁舟在急流中行驶,转瞬之间,就随波逐流,奔腾而过,根本用不着篙竿,这是写江流之急。江中乱石林立,漩涡密布;两山相遇,十分迫近,好像连小船(筰)都不能通过一样,这是写江面之窄。峡中行舟,时时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但转一个弯,又总是有路可走;白盐山高入云霄,山上草木倒生,猿猱哀号,白云缭绕,这是写峡中之山。苏辙的有些诗句也能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特别是“两山蹙相值,望之不容筰”二句,任何一个游过三峡的人,都有同感。
《入峡》诗的第二段,主要写三峡中的人为景观。从苏轼诗里的内容分析,他们入峡后一定是走走停停,甚至还在有的地方过夜。他们和当地人有过接触,实地了解交谈,看得十分仔细,这符合苏轼亲民的性格。诗中有巫山、巴东县城的影子,“放衙鸣晚鼓,留客荐霜柑”就是最好的说明。《苏东坡传》里说他们顺流直下,一天时间就走完了三峡,可能与实际不符。
苏家向神祈求赐福之后,开船下驶。因为船只行驶时相距太近会发生危险,通常都是在一条船往下走了至少半里之后,另一条船才开出。若逢官家有船通过时,有兵丁手持红旗,按距离分立江边,前面的船已然平安渡过险地之后,便挥旗发出平安信号。
偶尔他们的船驶过一个孤立的茅屋,只见那茅屋高高在上侧身而立,背负青天,有时看见樵夫砍柴。看那茅屋孤零零立在那里,足可证明居住的人必然是赤贫无疑,小屋顶仅仅盖着木板,并无瓦片覆盖。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得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使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铐镣的枷锁,是否值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现在他们的船进入巫峡了,巫峡全长五十里。高山耸立,悬崖迫人,江面渐窄,光线渐暗,呈现出黎明时的昏黄颜色,彷佛一片苍茫,万古如斯。自船面仰望,只见一条细蓝,望之如带,那正是天空。只有正值中午,才能看见太阳,但亦转瞬即逝;在夜间,也只有月在中天之际,才能看见一线月光。岸上巨石耸立,巨石顶端则时常隐没于云雾中。因为风高力强,云彩亦时时改变形状,山峰奇高可畏,亦因云影聚散而形状变动不居,虽绘画名家,亦无法捉摸把握。巫山十二峰中,神女峰状如裸女,自从宋玉作“神女赋”以来,独得盛名。此处,高在山巅,天与地互相接触,风与云交互鼓荡,阴阳雌雄之气,获得会合凝聚,是以“巫山云雨”一词,至今还留为男女交欢之称。峡内空气之中,似乎有神仙充盈,而云雾之内亦有精灵飞舞。苏东坡青年的理性忽然清醒。他觉得此等神话背乎伦理。他说:“成年之人也仍不失其童稚之心,喜爱说神道鬼。楚辞中的故事神话,全是无稽之谈。为神仙而耽溺于男女之欲者,未之有也。”
这时有一个年老的船夫,开始给他们说故事。他自称年轻时,常攀登那些最高的山峰,在山顶池塘中洗浴,衣裳挂在树枝上晾干。山中有猿猴,但是他爬到那样高处,鸟鸣猿啼之声,已渺不可闻,只有一片沉寂与山风之声而已。虎狼也不到那样高处,所以只有他一人,但他并不害怕。神女祠附近有一种特别竹子,竹枝柔软低垂,竟直触地面,彷佛向神俯首膜拜一样。有风吹拂,竹枝摆动,使神坛随时保持清洁,犹如神女的仆人一般。苏东坡听了,颇为所动,心想:“人也许可以成仙。困难就在于难忘人欲耳。”(神仙固有之,难在忘势利)东坡在一生之中,他也和当代其它人一样,很相信会遇到神仙,相信自己也许会成仙。
第三段,他们的船进巫峡之时,“神鸟”开始随船而飞。其实这种乌鸦也和其它聪明的鸟一样。因为在神女祠上下数里之内,这些乌鸦发现有船来,就一路追随,从船上乘客那儿啄取食物。乘客往往与乌鸦为戏。他们把饼饵扔到半空中,兴高采烈的看着神鸦自天空俯冲下来,将食物由空中衔起,百无一失。
这一带地方,自然无人居住,也不适于人居住。三苏行经“东濡滩”时,波涛汹涌,船身被打击抛掷,就像一片枯干的树叶在漩涡之中一般。在他们以为已经过了最危险的地方时,谁知又来到“怒吼滩”,这里更为惊险。怪石如妖魔,沿岸罗列,有的直入江心。然后又来到一个地方,叫做“人鲊瓮”,意思是好多旅客在此丧命,就如同一罐子死鱼。这里是一块特别巨大的圆石头,伸入江中,占了水道的五分之四宽度,水道因之变窄,逼得船只经过此处时,必须急转直下,凡是旅客过了人鲊瓮,都觉得那个老船夫,真不啻是自己“生身的父母,再造的爹娘”一样。
作者借山鹰抒发自己的感情。山民们生活的贫困让人同情,也让诗人思索人生的意义。山鹰在头上盘旋横飞,潇洒自如,悠然自得,似乎不为明天费一点心思。
诗人想,为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去忙忙碌碌,还不如回归自然,与林泉为伴。“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诗人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山鹰的飘逸飞翔正是解脱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