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人一定要贵身重生养生!贵身是生命长久的前提,是治理天下的基石

人一定要贵身重生养生!贵身是生命长久的前提,是治理天下的基石

老庄 养生 思想以"尊道贵德"、"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为理论基础,衍生了一整套生命养护的体系。

养生 ,于老庄而言,是"合理的安顿、运转、调节生命的一种智慧与实践活动,可以分为精神性的境界义与现实性的经验义",两者与生命相得益彰,构成了老庄 养生 思想的内容。

养生 思想是老庄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庄生命哲学的具体显现,涵盖了诸多方面的内容。贵身重生是老庄 养生 思想的前提。

"身"与"生"的敛养之方在于尊生、乐生和卫生,应重身如大患、贵生知轻重,进而,生命才能全生养寿。

抱一尚柔是老庄 养生 思想的根本,"一"与"柔"的养护之法在于返朴归真、知雄守雌,以此,生命才能执一常无,柔乎刚强。

虚静达观是老庄 养生 思想的重心,"静"与"达"的摄生之式在于清然无为、与时俱化、以恬养知,因此,生命才能致虚守静、安时处顺。

清心寡欲是老庄 养生 思想的主旨,"心"与"寡欲"的长养之道在于知足知止、淡泊无名,斋以养心,素朴寡欲,生命才能长久长生。

神形兼养是老庄 养生 思想的关键,"神"与"形"的兼养之道在于养气爱精、动静结合,两者交相长养,生命才能形精俱全。

谦下不争是老庄 养生 思想的法则,"谦下"与"不争"的 养生 之道在于处后居下、含藏守拙,当如水之善下、雌之用弱和圣人之后其身而弗敢先的处世精神,生命才能永生不朽。

老庄皆珍爱生命,重视生命,从老子的"摄生"到庄子的"卫生之经",形成了丰富的生命 养生 哲学。

老庄这一 养生 思想的主旨在于贵身重生"却不贱物"。

《老子》、《庄子》中有大量关于生命护养的命题,处处流露出老庄的重生意识以及对生命珍爱的态度。

其中,"贵生"、"摄生"、"长生"、"全生"、"达生"等词汇是老庄贵身重生 养生 思想的呈现。在老庄看来,重视自身、关注生命是生命护养的第一阶段;爱护身体、奉 养生 命是生命护养的第二阶段;全生以长寿是生命护养的第三阶段。

换言之,贵身、重生是老庄生命护养的初始阶段,摄生、 养生 是老庄生命护养的发展阶段,长生、养寿是老庄生命护养的最终阶段。

老庄从不同的视角,对贵身重生的 养生 理旨进行了独特的阐发,其思想的本质内涵却是基本一致的。

大患如身与不尚战争是老子贵身重生 养生 思想的体现,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庄子又提出了轻利重生和卫生之道。

大患如身是老子对生命的一种态度。

《老子·十三章》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老子》中蕴含了丰富的贵身思想,对身体的思考彰显了老子的摄养观念和生命意识。《韩非子·解老》载:"爱子者慈于子,重生者慈于身,贵功者慈于事"。

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老子的贵身、重生思想。

在老子看来,贵身应该像重视大患一样,不因外物而改变自己的处境,不以荣辱祸患损伤己身。

如此为之,生命才能长久。

基于 养生 的视角,老子主张修身养性,身国相养,认为贵身不仅是生命长久的前提,也是治理天下的基石。

《老子·十三章》曰:"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治理天下的君主应该首先要重视自己的生命,爱惜自己的身体,只有如此才能把天下寄托于他;反之,如果君主轻视自己的身体,轻用自己的生命,就会失去治理国家的根本。

简而言之,统治者不应高高在上,不应以天下的君主自居,而应该在贵身、爱身的基础上去治理天下。

《老子·二十九章》曰:"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在老子的思想观念里,"天下"不是普通的一件东西,它是神圣和贵重的,不可强行拥有之,否则就会永远丢失它。故老子认为只有以"贵身"的姿态为天下,天下才能大治,百姓才能饮食甜美、衣服美观、居所安适、习俗欢乐,虽有甲兵与舟车,但无所可用;百姓只知道有君主的存在,而非赞誉、惧怕或者厌恶统治者。

这是老子身国相养的主要观念,即不仅仅养个人之生,还养护天下百姓之生。

贵身重生不仅传达了老子修身养性与治理天下的理念,还呈现了老子对生命自身的认知与理解。

老子的"贵身"之"身"是生命之真,是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从生命护养的角度,老子又提出了"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的思想命题。

这就是说,生命是人最高的价值。

于老子而言,贵身不同于"自贵",认为"自贵"之人不会"自爱",不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而体爱他人;"自贵"之人不"自知",锋芒显露与外,骄傲盈满与内,不懂适时敛藏,最终伤己祸人。

老子认为善于摄 养生 命的人,爱惜自己的生命,不厚 养生 命而损性害生;善于爱惜生命的人,懂得含藏自己的锋芒,不轻用生命而失其本真。

此外,老子的贵身思想还是其身体观的体现。

《老子》中的精、气、魄和柔等概念也是老子对身体观的思考。

从"有身"到"无身"、"重身"、"爱身"、"贵生"是老子身体观、生命观的整体构造。

因此,老子提倡贵身重生、适可而止、知足的思想,认为这样做可以减少风险,少受损失,最安全。

不尚战争是老子贵身重生 养生 思想的另一种体现,也是老子生命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三十一章》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老子认为"兵"是一种不祥的象征,它会破坏自然万物的生命,也会打乱百姓正常的 社会 生产秩序。

这一观念凸显了老子的 养生 观,也凸显了老子对万物生命的关怀,是老子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一种反思。

因为在老子所处的时代,战争频频,自然世界荆棘杂生,人为世界纠纷不断,人们不仅轻用自己的生命,还轻用他人的生命,致使万物生命得不到天地的涵养;所以老子认为战争是一种伤生害性的行为。

故老子叹道:"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又道:"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面对这一害生的行径,老子的态度是以丧礼的仪式处之。

在老子看来,战争是一件凶丧的事情,对于不得已发动的战争,人们应以恬淡的方式为之。

即使战争胜利了,人们应以悲伤的心情对待它,用丧礼的仪式迎接它。

这是因为人们不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爱护他人的生命,没有贵身重生的意识。

这里,老子以丧礼的方式对待战争,旨在呼吁人们爱惜生命、敬重生命、护 养生 命。

老子认为引起战争的原因是人们不懂得生命的摄养之道。

战争是人们内心欲望与不知足的写照,它触动了人们对钱财货物、名利富贵的纷争,以致丧失了生命的长养之道。

《老子指归》载:"民之所以细其命而大财宝,乘危狭,触重禁,赴白刃,冒流矢,不顾其身,得利为右者,以其欲名之荣而求生之厚也。"

面对这些纷争,老子不禁说道:"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河上公注之曰:"名遂则身退也。财多则害身也。好得利则病于行也。"

这句话映射了老子淡泊的名利观和重身的 养生 观。

老子认为外在的名利、货物、得失与生命相比,是微之又微的东西,其原因在于"生生趋利,为死之元也;无身去利,为生之根也"。

所以老子倡导人们转变对战争的态度,加强对生命的重视,以此习得全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