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人沟通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使用到“我”这个字。我是某某某,我从哪里来,我现在做什么工作,我是什么样个性的人,是某人的朋友、同事或家人。
尤其是在应征工作,或是跟新朋友介绍自己时,我们通常会用各种具体的概念来定义自己。
可是当我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静下心来面对自己。想想这些附加在我们身上的外在形象、职业、家庭角色,真的就是全部的“我”吗?
记得大陆聊天真人秀节目《圆桌派》有一集讨论独居的问题,主持人窦文涛问到大家,你什么时候觉得孤独?然后其中一位嘉宾梁文道先生,分享他小时候第一次体会到孤独的时候,是在人海之中。有一次他放学回家骑着车,身边经过同学、陌生人和许多车。忽然之间,他好像意识离开了身体,在后脑勺看见了自己。他说:“我看见了我自己,那一刻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孤独。”
但因为在都市生活中,我们总会和许多人打交道。身边总有家人朋友陪着,比较少会有独处的时间。即使独处,也很少能够跳脱出自己的身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见自己。甚至很多人,都还根本不了解自己。
记得我和前任分开时,他对我说了这样一段话:“你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孩子,可以完全不需要依赖别人而生活。可我和你不一样,我对家人对另一半更依赖,想要建立更亲密的家庭关系。我们两个在一起不合适。”
当时的我,哭得稀里哗啦,想不明白为什么他要抛弃我。可当过了一段时间,我冷静下来,调整好情绪后,发现,他说的对。我真的是需要多一些独处时间的人,不希望另一半太黏人。
我们可能认为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但实际上,我们未必真的“懂自己”。有时候,旁人比我们更了解自己。而结束一段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可以说,对于“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其实“我并不是非常清楚”。
这样说来有点抽象,那具体一点,比如说衣食住行、三观认知方面。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其实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需要尝试不同的味道,才能找到最喜欢的味道。而服饰品味,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人买了很多衣服,可是最常穿的可能也就那几件。那就是风格偏好。还有工作,通过跳槽/换岗位,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理想的职位。
所以说,有时候你可能还不太了解自己的喜好。而你所知道的自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自己。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在寻找自我的旅行中前行。
作家伍绮诗书《无声的告白》,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自己,他一定是建立在个人有着自我的独立人格和想法的前提下。在一段又一段关系和经历中获得成长,内心逐渐充盈起来。变得更容易感知幸福和体验找到自我时的快乐。
而要找到自我,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需要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带着思考,把自己从生活的假象中慢慢的一点一点脱离出来。进而唤醒内心最深处的那个真正的自己,然后开始一段新的精彩而真实的人生。
但让人迷失自己的因素太多太多,周围的声音、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等等。另外,习惯和舒适圈,也会限制我们打破自己的原有的认知。并且“我”的某些特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所以说,在寻找自我的路上,有太多需要克服的困难。
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一生走过的路,爱过的人,流过的泪,看过的书,做过的事,都会是灌溉心灵的养分。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身体和心灵,至少有一个在路上。阅读和旅行,勇敢尝试去爱。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并且不断地前进和完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