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佛祖开悟之前到底看到了、悟到了什么!

佛祖开悟之前到底看到了、悟到了什么!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烦恼执著而不能证得”。

这一句,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说的第一句话。对此,初学者可能会有误会之处。末学分几个方面略说如下:

其一:这一句的意思很明显,佛悟到的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即是一切众生本具的真心。唯有此真心,是一切有情的“***同点”,区别于“无情物”(木石瓦砾)。若非如此,众生形态千差万别,有何***同之处?

这个“真心”,又名心、如、佛、真如、法身、如来、涅磐、实际、如来藏、非心心、诸法实相、涅磐本际、本来面目。。。。几十种名称。

这个真心,上至诸佛世尊,下至地狱众生;在本质上无有差别。

这个真心,若能触证,即是开悟明心,入菩萨数;不仅顿时成就解脱生死的功德,更能于成佛的道路上永不退转。因而是区别凡圣的一道关卡。

这个真心,是一切众生“本具”,不是修行得来的。

其二:诸佛在成佛之前,已经修完“三大阿僧祗劫”,功德圆满;以“最后身菩萨”身份,住兜率天,待众生因缘成熟,即出现世间,示现成佛。

修完第一大阿僧祗劫时,已是明心见性具足的通达位菩萨;此后的二大阿僧祗劫,无数次以菩萨身份出现世间,无数次明心见性而触证此心。并非仅此一次。若是“一悟成佛”(究竟佛),则一切真悟祖师皆已圆成佛道。则一切未成佛之大菩萨,就算等觉位,也未明心。则“菩萨五十二阶位”说“七住位明心,十住位见性”即成妄说。

因而,此一悟,并非仅有最后身菩萨示现成佛时才有;而是“七住位”以上菩萨,每一世都会有的事。

因而,此一悟,就是触证自己本具的真心;无论最后身菩萨示现成佛时,还是六住位满心而进入七住位时;都是一样,区别之处在于:因地时的悟,虽证真心,而其中污染性未尽;果地时的悟,则真心之中污染性已经是完全除尽。

其三:开悟明心,是“一念相应”。是瞬间的事;只有“顿悟”,并无“渐悟”。释迦牟尼佛成道时也是“睹明星而悟”,也是由六根而入,以眼识心触证。《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最胜法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也是由六根而入,以耳识心触证。禅宗诸祖,也是由六根六识而入。因而,开悟明心,必须借助这些妄心,借假修真。

如上,触证真心,无有“首先悟到什么”?渐次悟到什么的区别。

其次,现观真心体性,必须是自己“开悟明心”才能知。不是凡夫思维能知,乃至不为二乘圣者所能思议。

其四:小乘法中,无须触证真心,是在世间法上实证“一切法空”而成就。因信受佛说:“有涅磐本际不生不灭”而取涅磐。否则,无余涅盘灭尽一切妄心、一切“我”,若无“涅磐本际”(真心)不灭。则同于断灭论。

因而小乘法必须有大乘“真心不生不灭”的支持,有大乘菩萨实证真心非虚妄的支持;才是佛法而非“断见外道”。若否定真心,则小乘法同于断灭。

如上,佛成道时所证:“不生不灭、能生万法的真心”(如来智慧德相);

即是佛法“第一义谛”。即是佛、法、僧。即是一切有情最究竟的皈依处。

为一切经典显说、隐说。

其次,楼主此问,实则非语言能够说明,非思维测度而能了知。必须亲证!

若是投机取巧,企图打听而得明心之功德受用,而入菩萨数;无有是处。无非“偷心不死”之罪障凡夫。正是“烦恼执著而不能证得”之写照。

当然,对这个问题疑情不断,念念不忘,则是善根人;以此因缘,未来际必将触证此心,超凡入圣。

楼主若欲建立知见,末学此文或能提供参考:

/t%C9%EE%C9%EE%BA%A3%B5%D7%D0%D0t/blog/item/c7a4133577d2da8ca61e12ae.html

“一切众生毕竟成佛”!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甚深微妙法

南无大乘胜义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