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云中君——驾着云的仙子

云中君——驾着云的仙子

九歌 云中君

战国 屈原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

览冀洲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这首《九歌?云中君》是屈原九歌系列中除去《礼魂》之外最短的一篇。看标题我们就知道这首歌所歌颂的神是云中君。云中君何许人物是也?一是字面意思的云神;第二种说法是指雨神,古人认为雨的降落跟云有关,所以云中君也被看作降雨之神;还有一种说法是月神,为什么这么说呢?屈原《九歌》中有《东皇太一》这一篇,东皇太一是日神,与之对应的《云中君》自然应该是月神,日与月,阳与阴,中国古人注重阴阳平衡,故有这种说法。当然,我个人不认同第三种说法。因为“与日月兮齐光”这句很明显是指云的。

屈原写九歌是因为古时民间祭祀需要。巫师们做祭祀活动时要唱歌,追求美好事物的浪漫诗人屈原觉得原先民间所流传的祭祀歌不合心意,故自做歌以代之。屈原做完此歌,就需要有人来唱。那么这首《云中君》中,哪部分是由巫师唱出?哪部分是由云中君的扮演者唱出呢??

首先看这首诗歌的结构:很明显最后句“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是由巫师唱出,表达了他对云神离去的不舍与思念,此情入骨,劳心忡忡。那么前面六句该怎么看?我刚读这首诗歌时,觉得前六句都由“云中君”唱出也不失合理。云中君沐浴更衣,起身跳舞,身发神光,听闻民间百姓的祈求后从寿宫中离开,兴云降雨后又急速离开,尽显神性。而网上的官方说法是这首诗歌分为三部分:“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为一部分,这部分写祭司沐浴更衣,迎接云神。“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为第二部分,这部分写云神听闻民众祈求,降临人间。“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览冀洲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最后一部分则是云中君显神力后离去,而思慕云神的祭司长长叹息,平添愁绪。我的的看法是,如若前面六句都有云中君的扮演者唱,那么云中君的形象会更深入人心些。若是分为三部分,那么祭司的感情则相当充沛。各有各的好处。

在《山鬼》里,扮演山鬼的女祭司身披薜荔,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姿态婀娜。她这样精心打扮,只是为了能见山鬼女神一面。最后见不到山鬼的女祭司抱怨她没有如约到来。这样的女祭祀非常可爱,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她怀有对神明的尊敬之心。所以,《云中君》里的前两句,“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若是祭司的行为也相当贴切。

兰汤时指洗澡用的倒有香料的热水。祭司洗完兰汤澡后身上充满了芳草的幽香气息,之后穿上华丽的衣服如花朵一样美丽。“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跳完舞后灵性依然附身,浑身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网上虽然说这句是由祭司所唱,但我觉得这句诗还是更符合云中君的形象。我想象云中君坐在龙坐上,他身发皎洁的亮光,这光与日月般光亮闪耀,及其威严。“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我(云中君)坐在寿宫里,身发光芒。听到人类的呼唤后我姑且乘车插着旌旗的龙车,遨游人间一趟。“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云神已经降临,但他又迅速地飞回云中去了。神灵降临人间,给人间带来雨露后,他又如雷锋一样,迅速地离开,生怕被人知道。

“览冀洲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是我在这首诗歌中最喜欢的一句诗。冀州指的是九州,四海指全国各地,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称四海。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行尽九州四海”,听来宽广无比,甚是为我国国土面积之大而骄傲。而云中君,他的足迹不仅遍布九州四海,除此之外,他还能望尽更远的地方。古人并不同于我们处于科技这么发达的年代,想去哪儿坐飞机就可到。所以,在古人的世界里,有更多的未解之谜。他们更心往神驰于不可触及的远方,将自己的思慕之心寄予神明之上,故诞生了“牛郎织女”,“嫦娥”这些美好的神话人物。“云中君”就是这样的人物,他跟云一样飘乎回环,变幻莫测。他还会“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般变个黑脸。之后,云积成雨,雨降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