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赏析

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

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白话文翻译: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出自唐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杜甫在安史之乱当中颠沛流离,唐肃宗乾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59年这一年当中,杜甫从洛阳到了陕西的华州也就是现在的渭南,从华州赶往甘肃的秦州也就是现在的天水,又由天水赶往甘肃的同谷,未住满一个月又启程入蜀,到这一年的年底终于来到了成都。

这一年对于杜甫一家人来讲就是个逃荒年、逃难年,而且是越逃越慌,越逃越难。终于杜甫永远的离开了他的老家洛阳,也离开了他十分钟情的朝廷和首都长安。他因为战乱,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弃官而走,来到了成都。

成都虽然是天府之国,在生活上可能对他来讲多多少少是有一些安慰,但是他也从此离开了政治的中心,离开了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可以使他施展抱负的长安和洛阳,这对诗人来讲是巨大的痛苦。然而没有办法,他必须首先要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

所幸在来到成都之后,他得到了当地的官员的善待,尤其是当时的成都尹也就是成都市的市长,兼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裴冕。这个时候四川还是分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那么剑南西川节度使实际上是四川川西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

裴冕跟杜甫多少还有些交情,同时杜甫的好朋友高适当时也在彭州做刺史,彭州离成都也不远。因为这些朋友的帮助,杜甫在成都终于安顿了下来,开始营建著名的我们现在都非常熟悉的已经成为了成都著名景点的成都草堂,或者叫杜甫草堂。

杜甫以诗代信联系他所认识的朋友们和官员们,写去他的诉求。向东家借一点树苗,向西家借一点家具,向南家借一点地板砖,向北家借一点锅碗瓢盆。成都草堂、杜甫草堂是百家建起来的草堂,也体现了百家们对于杜甫在战乱当中的一份温情。

草堂在公元761年春天建成,这首诗中所说的“八月秋高风怒号”中的“八月”,按农历算其实应该是9月份。草堂才仅仅建成了半年左右,就遭遇了这场大风和大雨。这场大风和大雨对杜甫这间百家东拼西凑、辛辛苦苦帮助下建起来的草塘造成了一定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