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关于树叶仿编诗句

关于树叶仿编诗句

1.有关树叶的诗句

有关树叶的诗句

前庭凉夜(白居易)

露簟色似玉,风幌影如波。

坐愁树叶落,中庭明月多。

答梦得秋日书怀见寄(白居易)

幸免非常病,甘当本分衰。

眼昏灯最觉,腰瘦带先知。

树叶霜红日,髭须雪白时。

悲愁缘欲老,老过却无悲。

玩新庭树(白居易)

霭霭四月初,新树叶成阴。动摇风景丽,盖覆庭院深。

下有无事人,竟日此幽寻。岂惟玩时物,亦可开烦襟。

时与道人语,或听诗客吟。度春足芳色,入夜多鸣禽。

偶得幽闲境,遂忘尘俗心。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

2.关于“树叶”的诗句有哪些

1.《少年游·重阳过后》

宋代:晏殊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2.《玩新庭树,因咏所怀》

唐代:白居易

霭霭四月初,新树叶成阴。动摇风景丽,盖覆庭院深。

下有无事人,竟日此幽寻。岂惟玩时物,亦可开烦襟。

时与道人语,或听诗客吟。度春足芳色,入夜多鸣禽。

偶得幽闲境,遂忘尘俗心。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

3.《秋思二首》

唐代:王涯

网轩凉吹动轻衣,夜听更长玉漏稀。

月度天河光转湿,鹊惊秋树叶频飞。

宫连太液见沧波,暑气微消秋意多。

一夜清风苹末起,露珠翻尽满池荷。

4.《同李益伤秋》

唐代:卢纶

岁去人头白,秋来树叶黄。

搔头向黄叶,与尔***悲伤。

5.《秋暮寄友人》

唐代:贾岛

寥落关河暮,霜风树叶低。

远天垂地外,寒日下峰西。

有志烟霞切,无家岁月迷。

清宵话白阁,已负十年栖。

6.《前庭凉夜》

唐代:白居易

露簟色似玉,风幌影如波。

坐愁树叶落,中庭明月多。

3.跟树叶有关的诗句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佚名《江南》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陈文述《夏日杂诗》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

4.写叶子的诗句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诗经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范成大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王安石 荷叶罗裙已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 稻花菱叶满流波,秋色其如夕照何。

-赵执信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这是中,古 这还有有作者的: 年代:元 作者:徐再思 作品:水仙子·夜雨 内容: 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 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忧, 都到心头。

年代:南宋 作者:杨万里 作品: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内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年代:南宋 作者:吴文英 作品:高阳台 内容: 宫粉雕痕,仙云堕影,无人野水荒湾。 西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

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 半飘零、庭上黄昏,月冷阑干。

寿阳空理愁鸾,问谁调玉髓,暗补香瘢? 细雨归鸿,孤山无限春寒。 离魂难倩招清些,梦缟衣解溪边。

最愁人、啼鸟晴明,叶底清圆。 年代:南宋 作者:姜夔 作品:湖上寓居杂咏 内容: 苑墙曲曲柳冥冥, 人静山空见一灯。

荷叶似云香不断, 小船摇曳入西陵。

5.关于树叶的诗

说 “ 木叶 ” 林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九歌》 )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 ”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 柳恽《捣衣诗》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

6.关于写叶的诗句

年代:明 作者:高启 作品:红叶 内容: 霜染满林红,萧疎夕照中。

曾供写秋怨,流出上阳宫。 年代:明 作者:佚名 作品:挂枝儿 内容:荷珠 露水荷叶珠儿现, 是奴家痴心肠把线来穿。

谁知你水性儿多更变: 这边分散了,又向那边圆。 没真性的冤家也,随着风儿转。

年代:明 作者:唐寅 作品:我爱秋香 内容: 我画蓝江水悠悠, 爱晚亭上枫叶愁。 秋月溶溶照佛寺, 香烟袅袅绕经楼。

年代:元 作者:无名氏 作品:梧叶儿 内容: 秋来到,渐渐凉, 寒雁儿往南翔。 梧桐树,叶又黄。

好凄凉,绣被儿空闲了半张。 年代:元 作者:杨朝英 作品:清江引 内容: 秋深最好是枫树叶, 染透猩猩血。

风酿楚天秋, 霜浸吴江月。 明日落红多去也! 年代:元 作者:徐再思 作品:水仙子·夜雨 内容: 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 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忧, 都到心头。

年代:南宋 作者:杨万里 作品: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内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年代:南宋 作者:吴文英 作品:高阳台 内容: 宫粉雕痕,仙云堕影,无人野水荒湾。 西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

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 半飘零、庭上黄昏,月冷阑干。

寿阳空理愁鸾,问谁调玉髓,暗补香瘢? 细雨归鸿,孤山无限春寒。 离魂难倩招清些,梦缟衣解溪边。

最愁人、啼鸟晴明,叶底清圆。 年代:南宋 作者:姜夔 作品:湖上寓居杂咏 内容: 苑墙曲曲柳冥冥, 人静山空见一灯。

荷叶似云香不断, 小船摇曳入西陵。 年代:北宋 作者:张耒 作品:夜坐 内容: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年代:北宋 作者:晏几道 作品:思远人 内容: 红叶黄花秋意晚, 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 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 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 年代:北宋 作者:柳永 作品:玉蝴蝶 内容: 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萍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遗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年代:北宋 作者:林逋 作品:宿洞霄宫 内容: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晶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年代:北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摊破浣溪沙 内容: 揉破黄金万点轻, 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 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 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 却无情。 年代:北宋 作者:范仲淹 作品:御街行 内容: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1]帘卷玉楼空, 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 月华如练, 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 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2]此事, 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 年代:唐 作者:张籍 作品:秋山 内容: 秋山无云复[1]可风[2],溪头看月出深松[3]。

草堂不闭石床静,叶间坠露声重重[4]。 年代:唐五代 作者:鱼玄机 作品:江陵愁望寄子安 内容: 枫叶千枝复万枝, 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 日夜东流无歇时。 年代:唐五代 作者:薛涛 作品:菱荇沼 内容: 水荇斜牵绿藻浮,柳丝和叶卧清流。

何时得向溪头赏,旋摘菱花旋泛舟。 年代:唐五代 作者:许浑 作品: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内容: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月到,犹自梦渔樵。 年代:唐五代 作者:徐寅 作品:贡馀秘色茶盏 内容: 捩碧融青瑞色新, 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 轻施薄冰盛绿云。 古镜破苔当席上, 嫩荷涵露别江滨。

中山竹叶香初发, 多病那堪中十分。 年代:唐五代 作者:温庭筠 作品:商山早行 内容: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年代:唐五代 作者:韦应物 作品:寄全椒山中道士 内容: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年代:唐五代 作者:王维 作品:山中 内容: 溪清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7.有关叶的诗句10句

阶下莲

---白居易

叶展影翻当砌月,花开香散入帘风。

题山居

---曹邺

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吴中夜别

---鲍溶

楚客秋思著黄叶,吴姬夜歌停碧云。

山行

---杜牧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咏柳

---贺知章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九歌

---屈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拟古

---陶渊明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折杨柳

---萧纲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捣衣诗

--- 柳恽

柳恽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