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誉。史载有“海内奇观,称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两年前,与家人去过惠州西湖,觉得它是惠州一部典藏,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本色。那天时间匆忙,没有行完整个景区,但我记住了那里亭多、廊多、桥多、竹多、鸟多,文化气息浓厚。尤记得湖中那个小岛,有数不胜数的鸟儿。那是我见过的,除了故乡“小鸟天堂”,另一个可称“小鸟天堂”的地方。
去惠州西湖走走,成了一种故乡情结。似乎去了惠州西湖,就能闻到与故乡相同的气息,就能听到与故乡相似的鸟鸣。
五月十日,我忽又想起惠州西湖。想去就去,马上驱车前往。车以百里时速在高速公路上奔驰。此时,天与山,披着薄薄的雾,在我眼前朦朦胧胧地晃动。从远及近,我像一阵急急的风吹向山体,在它们胸口呼啸而过。雾色使我如入仙境,惊觉美景由心生,平时太过疏忽,在此路走过数次,竟无一次发现其美。
走了二十分钟,忽下大雨,雨点像小石子敲打着车窗,看不清前路,我放慢车速,沿着车道前行。其实也不必急,西湖在惠州,永远在惠州,我什么时候到,它都在。那些雨滴,像一只只晶莹的眼睛,调皮地对着我笑。是否笑我痴狂,无约赴西湖,无惧风雨?车行了几公里,雨说停就停,看看马路,一点也不湿,原来此处没下雨。同一片天空下,左边下雨,右边出太阳,左右之间仅隔一线。这天意,是谁也难以左右的啊。而我去惠州西湖的心意,也是谁也难以左右的。
手机导航报出:已到惠州西湖,此次导航结束。我的目光迫切地环顾四周,很快搜索到惠州西湖的指示牌,车子一拐弯,就看见西湖的一角,湖边种着高大的树。马路的另一边高楼林立,车辆不息。一边城市,一边自然,我是心向自然的人,必然会往湖边走。打开车窗,湖上送来一阵阵凉爽的风,这清新的气息一下子就让人醉了。
把车停在景区内的停车场。打开车门,围墙内几棵高大的长满花的使君子树吸引了我。最高那棵八米左右,想必是十几年的老树了。走近细看,树上的花有白色、粉红色和红色,花萼管长六厘米左右,整朵花呈倒垂状,花形像梅花,花瓣五片,花芯似豆芽。站在树旁,淡淡的花香扑鼻而来。待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就会成熟。传说北宋年间潘洲一位叫郭使君的郎中,经常用这种植物的种子入药,治疗小儿腹中的寄生虫,效果极好,所以得名使君子。我默默地阅读眼前几棵使君子树,它们像几首豪放的宋词,初见时的惊艳只是肤浅的直觉,它们与惠州西湖的情、它们以生俱来的药性让我肃然起敬。
使君子长得如此繁茂,是这方水土的功劳,以生态测水土,此西湖定是好地方。一边想一边向前走,很快见到一个门口,高高的青色门楼,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一道红色大门大开,镀金的门环显得贵气庄重,门牌上刻着“丰渚园”三个大字。木柱上写着楹联“门倚东江遥接罗浮紫气,园依荷淀近连玉塔彤云。”二十个字,把丰渚园的地理位置和惠州的`主要名胜古迹概括其中。一倚一依,一遥一近,生动得体,引人联想。跨入门内,一股凉爽的气息涌来,一阵阵悠扬清婉的钢琴曲传来,隐约还听见鸟声。瞬间,我像一只飞累了的鸟儿,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安详的感觉油然而生。
一眼望去,丰渚园的建筑古朴典雅,各式亭桥廊庑设计巧妙,或粉墙黛瓦,或飞檐翘角。亭周花红柳绿,高树林立。最惹人注目的是湖边那棵凤凰花,红灿灿一片,开得如火如荼。
大门正面有一假山,假山背后有一亭。信步走向亭,见亭上刻着“五龙亭”。亭前有一条小桥,叫“映月桥”。夏风微热,亭边柳条随风摆动,我站在桥上,水中无月,但见阳光在水面上晃悠。只想在这午后的阳光下听听水慢慢流动的声音,看着时间在我的指缝中带走滞留已久的烦躁,静静地,站成一枚清宁的月亮,把影子融入湖水。
过了桥,进入五龙亭。亭的另一头与回廊之间架着一条“相知桥”,这设计颇有意思,像原本不相关的两个物体,因相知而相连,两颗心相握成桥。忽然觉得,天与云、云与水、水与人、人与风都是相知的,因相知而和谐。亭上有朱红色木柱和长凳。从前亭走到后亭,视野一下子变宽,整个西湖像一幅水墨画呈现在我眼前。竟然看见了那个鸟儿栖息的小岛,两年前,我曾划着船在小岛周围观鸟。看见有鸟在岛上飞翔,但看不清是什么鸟,闭上眼能从鸟的叫声中感受到鸟儿的欢快。我坐在回廊的长凳上,有一种感动涌上心头。
这就是我梦里的天堂,简单、质朴、和谐、富饶。
走出五龙亭,向右转。见一庭院,门楣上写着“叩香门”,望着这三个字,我的手、眼睛、鼻子和耳朵形成了通感,准备去闻叩门内的香气。再看门口两边有楹联“蓓蕾无蕊休着色,虬枝有叶亦生香。”猜想门内一定虬枝峥嵘,即使花未开,叶也香。
我轻轻地跨入叩香门,不远处有一道拱形门,写着“吟月门”,进入门内,被精致的亭台楼阁和盆栽吸引。细看一盆植物,枝叶繁茂,像龙蛇一样盘绕回斜,蜿蜒曲折地生长,根部厚厚的苔藓证明了它的年龄和阅历。园中间有一个水池,鱼在水里游,池上建有亭,叫“知鱼轩”。右边假山上建了一座雄伟的“邀月楼”,踏上楼亭,眺望前方,西湖一览无余。在此,聆风、赏月、与鱼语、与花伴,远离尘世的纷争和烦扰,过简朴而诗意的日子,美哉!
走尽一条回廊,眼前出现一池荷花,池上有个“荷花亭”,池边有间“山荫草堂”,此时,荷花大多含苞欲放,有的张开了几片花瓣,有的似亭亭玉立的少女。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雨后的水珠躺在荷叶上,轻轻晃动,晶莹剔透,闪闪发光,使整个画面增加了几分灵动。
遁着花香,遁着琴音,遁着连通的桥在西湖左转右转,经过双清亭、品胜楼、寄星楼、文昌阁、凌波画舫等各式亭桥廊庑,在文人墨客的诗赋才情中汲取人文素养,在百花争艳的亭前院后欣赏季节的精彩。
不知不觉走入“畅远楼”,这是离鸟岛最近的楼台,站在楼台上,可清楚看见很多鸟气定神闲地站在围栏上,像一个个音符,啾啾成曲。南方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热,适合人和鸟定居。这些鸟能在这胜地生活,也是三生有幸了。
沿着湖边,向孤山走去。孤山上建有“东坡纪念馆”。走进一条窄路,湖边种着一排竹,竹枝挺拔,竹叶青翠,小路清凉通幽。苏轼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土俗不可医。”苏轼的爱竹情怀洋溢在这条小路上。走在这条路上,觉得它像一个布道者,又像一位禅师,向我讲述着人生的哲理。它使我明白在庸常的生活中,自己丢失了什么,只有回归自然,才能找到清澈的自己。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苏东坡受过轩冕荣华,也曾踽踽独行。他在希望与失望中,在振奋与凄凉中领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探索生活的底蕴。他不因苦难而冷漠,不因权利而迷失,蔑视身外的一切,修身养性,造福百胜。苏轼无疑是智者,也是仁者。把他的纪念馆建在这里是最适合不过了。然而,在这个清官难求的时代,还有多少人记得东坡的风骨?想着想着,不由得满脑愁云,挥之不去!
清风阵阵,湖水轻拍湖边的石头,我仿佛在一幅流动的画中漫步,不知不觉到了东坡园。未上石阶,已看见苏东坡的雕像气宇轩昂地站在台阶上。进入东坡园,看见王朝云的雕像。王朝云与东坡同甘***苦,给了东坡最美的爱情,却青年丧子,三十四年病逝,留下东坡独自终老,让东坡用余生苦苦追思。望着这个被东坡视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女子,我感慨万千。她的一生,幸福过,也悲伤过。如今安静地坐在惠州西湖的孤山上,任凭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来缅怀凭吊。
孤山上人烟稀少,林荫苍翠,透过树叶的缝隙,看见山上的楼阁。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很快到达“东坡纪念馆”。纪念馆是领南建筑结构,分为一号馆和二号馆。一号馆门前有一对威武的石狮子,门口铺着红垫,青砖墙配黑木格窗,红柱白顶。馆内陈列着反映苏东坡生平的图文、石碑、实物,有关东坡的事迹和文章的总结。二号馆陈列着东坡的诗文、书法作品和相关书籍。
苏东坡被贬在惠州三年,其生活非常艰苦,经常缺米断酒,多亏惠州太守等人馈赠薪米,方解决困境。好在,在困境中,东坡仍很乐观,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他请屠夫把官宦人家不要的羊脊骨卖给他,先把它煮熟,然后涂上酒和盐,再放到火炉中烤一烤,羊脊骨竟然酥香无比,他吃得津津有味。后来,苏东坡还种菜、种药、种茶。而苏东坡种菜,除了解决生计问题,更多的还是从文人角度衡量劳作的价值。他把体力劳作当作怡养性情的一种方式,他善于通过劳动去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在衣食窘迫的日子里,苏东坡还想着惠州百胜的疾苦,不忘给百胜造福。
阅览完二号纪念馆,从馆后门走出,在花园里看见东坡和朝云的雕像。东坡坐着,一手抚弄膝上的琴,一手扶着朝云。朝云站着,手挎着包,纤纤玉指虚托下巴,显得温婉妩媚。这对惺惺相惜的才子佳人,虽没有相伴到老,但他们的爱情让无数人感动。
身处这个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色为一体的地方,觉得既庄重又惬意。
苏轼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我和我的影子很快就要消失在西湖,而西湖的风景和故事会成为我记忆的一部分。或许某一天,我又会像鸟儿一样飞来。
悠扬的琴音如微风过耳,我如一粒细小的尘埃,身不由已地走出西湖,再次混进熙熙攘攘的都市。
这些年,那些无人关怀的土地显得那么孤独。我看见有些田园消失了,有些河流干涸了。人类要感恩大地,要明白自己的处境,要有忧患意识,要善待万物,要从恶念中挣脱出来。我相信,文化和自然,能拯救一个人的灵魂。像惠州西湖这样的地方,不能消失。当有朋自远方来,我会自豪地说,我带你去惠州西湖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