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处暑后风雨》
作者仇远?朝代宋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翻译:
处暑后风雨至,随着一阵疾风骤雨,顿时将夏止却未曾退去的暑气一扫而空,秋的清凉顷刻间到来。
风将纸糊的窗吹破有了间隙,凉风吹来,扇子就显得无用了。
窗外传来儿童读书声,诵读正是欧阳修的《秋声赋》,诗人不禁忆起醉翁,醉翁谓谁?醉翁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赏析:处暑。
按照古人的说法,“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结束,暑气从此而止,开始退伏潜藏,以待来年了。
处暑是一个气温由炎热转向寒冷的过渡节气,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开始逐渐感到秋天的凉意,正所谓“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所以在此时所写的诗,也通常是清凉、闲适和惬意。
诗人心中难言的愁苦,潜藏于最后两句: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秋声赋》是欧阳修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借忆欧阳修悲秋来表达自己现实中苦闷。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
元代文学家、书法家。
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仇远生于偏安的南宋末年,本生性雅淡,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词的文人,生平也好与当时文墨客相与还。
可惜生逢乱世,在他诗词中不时流露出忧国的悲怀之情。
在南宋灭亡后,因为他的诗名,元朝让他做儒学教授,不久他便罢归,继续游历山河间。
只是山河依旧,却换了朝代,面对国亡世事变迁,此时诗人再也没有处暑雨后闲适心情,游历中抑郁而终。
历史王朝更迭,早已过去,远隔千年,消散如云烟。
如今我们再品读这首诗,无须再去感怀诗人因:夏去秋来,世间季节变换,人间江山易主,而却自己无能为力,只能积郁在心头,借忆醉翁表达出内心难言的惆怅和苦闷的情绪。
只须感受:一场秋雨,一阵凉风,闲坐庭前,听闻儿童,读书声声,心中自在,一份闲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