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十三经》全本朗读打卡活动缘起(一)

《十三经》全本朗读打卡活动缘起(一)

| 缘起?|

2021年2月1日,我和十多位传统文化老师一起开启了“孝经研习打卡”。当时我们坚持了超过100天,每天不间断。

在此次打卡中,将原文读了100遍,亲查生字,然后再研读注疏,思考如何力行,学思习行,计划走精读路线。

在读《孝经注疏》时,发现一个现象:注疏中时常大量征引《十三经》相关内容。

比如《孝经注疏》第一章:

1、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夫伯仲者,长幼之次也。仲尼有兄字伯,故曰仲。”其名则案桓六年《左传》:“申繻曰:名有五,其三曰以类命为象。”

2、《古文孝经》云“仲尼闲居”,盖为乘闲居而坐,与《论语》云“居!吾语汝”义同,而与下章“居则致其敬”不同。

3、凡侍有坐有立,此曾子侍即侍坐也。《曲礼》有侍坐于先生,侍坐于所尊,侍坐於君子。(编者按:《曲礼》是《礼记》的一部分内容)

4、正义曰:“子”者,孔子自谓。案《公羊传》云:“子者,男子通称也。”

5、案《礼记·祭义》称曾子云:“众之本教曰孝。”《尚书》:“敬敷五教。”解者谓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

6、正义曰:身谓躬也,体谓四支也,发谓毛发,肤谓皮肤。《礼运》曰:“四体既正,肤革充盈。”《诗》曰:“鬓发如云。”(编者按:《礼运》是《礼记》中的一篇,《诗》即《诗经》)

7、云“故不敢毁伤”者,毁谓亏辱,伤谓损伤。故夫子云:“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及郑注《周礼》“禁杀戮”云“见血为伤”是也。

8、《大雅》云:‘无念尔祖,聿脩厥德。’《诗·大雅》也。无念,念也。(编者按:《大雅》、《诗·大雅》即《诗经·大雅》)

9、“厥,其也”,《释言》文。(编者按:《释言》即《尔雅·释言》)

从上面摘录的九段内容,可以看到《孝经注疏》第一章引用《十三经》原文涉及《春秋左传》、《论语》、《礼记》、《春秋公羊传》、《尚书》、《诗经》、《尔雅》。《周礼》不是引用原文,引用的是郑玄注解《周礼》相关内容。

直接加间接,仅仅第一章注疏就涉及到了《十三经》中的八部经典,《孝经》十八章的注疏几乎每章都会涉及到《十三经》相关经典的引证。

另外发现一个问题,注疏往往只写简称,比如《诗经》,古人只写《诗》,还有的只写篇名,并不写书名,如《释言》,如果未读过一遍《尔雅》,可能就会想《释言》是哪本书?读过后,就大概知道,它是《尔雅》中的一篇内容。

《孝经》如是,推而广之,四书五经中的经典注疏也一样会涉及大量《十三经》相关语句的引证。

如果没有对《十三经》的概览与大概篇目了解,仅仅这些都要频繁的去查找。

?当时就想:后续在读注疏中,如果能对《十三经》有一个整体概览,遇到某句大略能知在某书某章,读注疏是否就更容易些,且有了眼熟感呢?

此时便萌生了想要了解《十三经》的想法。

读《孝经注疏》序开篇,皇侃:“经者,常也,法也,此经为教,任重道远,虽复时移代革,金石可消,而为常行,存世不灭,是其常也;为百代规模,人生所资,是其法也。”

感觉特别震撼,经典这么好的书,此生不读太可惜了。当下便立定决心:此后将以毕生精力投注于经学学习与弘扬中,坚持日日读经。同时内心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十三经》通读一遍!

《十三经》,是到了南宋时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越深入传统文化,查阅相关资料,越发感觉经学、经典的重要。

| 经学的重要性?|

《文心雕龙·宗经》说:“三极彝训,其书曰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马一浮先生提出了“六艺该摄一切学术”、“六艺统摄于一心”、“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的精辟观点。

马一浮先生沿用汉代典籍初称,六艺即是六经。他说:“经者常也,以道言谓之经。艺犹树艺,以教言谓之艺。”六艺者,即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国两千年来普遍承认一切学术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故六艺可以该摄诸学,诸学不能该摄六艺。《马一浮全集》(第一册上)

钱穆先生亦曾言:中国学术最大权威者凡二:一曰孔子,一曰六经。孔子者,中国学术史上人格最高之标准,而六经则中国学术史上著述最高之标准也。自孔子以来二千四百年,学者言孔子必及六经,治六经者亦必及孔子。[ 钱穆《国学概论》,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3页。]

顾颉刚先生在一九四一年撰写的《拟印行十三经新疏缘起》就发出警告:“《十三经》者,吾国文化之核心也。近世外患日亟,举国骇惊,丧其所守。自科举废而遂谬谓经学无与于人事,大师凋落,后学彷徨。苟由此道而不改,再历数十年,经学固沦胥以亡,我民族精神其能弗涣离其本耶?”

此言可谓振聋发聩!

李学勤先生在《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一文中评论废止经学说:“当时由于强调接受西学,在这种情况之下,蔡元培先生做了这样的一个决定。对于这一问题怎么评价,大家可以见仁见智。可是经学被取消后,几十年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确实发现了问题,那就是经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了禁区,很少有人愿意去研究它,很少有人愿意去碰它。”

《十三经》是传世文献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头、主干。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和谐人际的伦理主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等。这些思想、精神中的精华渗透在民族的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积极的影响。

儒家文化在古代文化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 此生至少读一遍《十三经》?|

在我心中,《十三经》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耸入云端,让人可望而不可及。

思之,若以每经读100遍,然后再读注疏,然后再读下一本经典,一部一部读下来,不知何日能把《十三经》读过一遍?

处此中年,内心有一种淡淡的悲凉: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如果连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的《十三经》都不曾读过一遍,想来总是一种遗憾。

在《古今名人读书法》中看到一则内容: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今取《六经》及《论语》、《孟子》、《孝经》,以字计之:毛《诗》三万九千一百二十四字;《尚书》二万五千七百字;《周礼》四万五千八百六字;《礼记》九万九千二十字;《周易》二万四千二百七字;《春秋左氏传》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孝经》一千九百三字。大小九经合四十八万四千九十五字,且以中才为率,若日诵三百字,不过四年半可毕;或以天资稍钝,减中才之半,日诵一百五十字,亦止九年可毕。苟能熟读而温习之,使入耳着心,久不忘失,全在日积之功耳。里谚曰:'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遂成丈匹。’此语虽小,可以喻大。后生勉之。”

这段话更刺激了我想要挑战通读一遍《十三经》 全本原文的想法。虽然这不是熟读和背诵,但读过一遍《十三经》之后,可以再回过头来择取自己感兴趣的经典深入精读。

有此想法后,兴奋不已,于是也就有了寻找志同道合者一起坚持的愿望。 这无疑是一次“诵读经典的长征”,我希望能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欢迎加入《十三经》诵读打卡活动,点亮2022年,助力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