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七言律诗文学常识

七言律诗文学常识

1.七言律诗大全20首律诗

那就列举几首名诗吧: 一 陆游《游山西村》(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二 杜甫《客至》(唐)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三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四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五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六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七 宫词 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八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九 长征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十 答丁元珍(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长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十一 渝州寄放王道矩 苏轼 曾闻五月到渝州,水拍长亭砌下流.惟有梦魂长缭绕,***论唐史更绸缪. 舟经故国岁时改,霜落寒江波浪收.归梦不成冬夜永,厌闻船上报更筹. 十二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飞鸿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十三 初加朝散大夫又转上柱国 白居易 紫微今日烟霄地,赤岭前年泥土身. 得水鱼还动鳞鬣,乘轩鹤亦长精神. 且惭身忝官阶贵,未敢家嫌活计贫. 柱国勋成私自问,有何功德及生人. 十四 咏史 白居易 秦磨利刀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 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 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为鸾皇天外飞. 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 十五 昨以拙诗十首寄西川杜相公,相公亦以新 白居易 诗家律手在成都,权与寻常将相殊. 剪截五言兼用钺,陶钧六义别开炉. 惊人卷轴须知有,随事文章不道无. 篇数虽同光价异,十鱼目换十骊珠. 十六 自咏(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十七 送唐州崔使君侍亲赴任 白居易 连持使节历专城,独贺崔侯最庆荣. 乌府一抛霜简去,朱轮四从板舆行. 发时止许沙鸥送,到日方乘竹马迎. 唯虑郡斋宾友少,数杯春酒***谁倾. 十八 见于给事暇日上直寄南省诸郎官诗 白居易 倚作天仙弄地仙,夸张一日抵千年. 黄麻敕胜长生箓,白纻词嫌内景篇. 云彩误居青琐地,风流合在紫微天. 东曹渐去西垣近,鹤驾无妨更著鞭. 十九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二十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二十一 遣悲怀(其一)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二十二 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二十三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二十四 宫词 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二十五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怜时世敛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2.有关律诗的常识

诗分古体诗\近代诗和现在诗.

前二者是押韵的,后者是不押韵的.

前二者又分律诗和非律诗

律诗要求有对仗的,一般分五律和七律

下面一七律/长征为例说明.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它押的是an韵,即每句的结尾字的韵母是an,但3,5,7句结尾可以不是.

3句与4句必须是对仗

5句与6句必须是对仗

什么是对仗?从词性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从声律讲,就是平对仄,仄对平.

什么是平?就是汉字的一,二声为平.

什么是仄?就是汉字的三,四声为仄.

作律诗应该注意两点:即平仄与粘连.

关于平仄,要"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1,3,5个字可以不考虑平仄,而第2,4,6个字必须考虑平仄.

什么是粘连?就是第3,5.7句中的第2,4,6个字必须与第2,4,6句中的第2,4,6个字是平对平,仄对仄.

我讲的不好,你可以结合长征这首诗自己感悟.

3.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泥越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一、诗歌常识

(一)古诗的分类

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

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词、曲的有关知识①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⑤题目和词牌

4.诗歌的文学常识

中华古代诗词文化,源于祭辞,萌于民谣,兴于咏志。

可惜,现存最早文字辑录诗集仅有《诗经》。继春秋至战国衍为骚体,古雅深邃,乃先秦诗文化独秀一枝。

秦亡而汉,乐府兴,诗苑万象更新。入于魏,五言腾踊,尤见“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创建辉煌。

魏晋之交,有“竹林七贤”;西晋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东晋更有陶翁。此期间诗歌境界与视野得以拓宽,咏唱愈加脍炙人口。

沧海桑田,岁月交至南北朝之宋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已不一而足,“大小谢”“七言之祖”“竟陵八友”脱颖而出,田园诗、山水 诗,清逸峻秀,齐梁体堪称独占唐前春色。大唐盛世,亦为诗之盛世;诗律之工,音韵之秀,炼句之缜密,意境之旷远,实为登峰造极!然虽有“诗圣”冠于李杜,犹有群星灿然于千古!诗余有词,南北朝时已见其零星草色,晚唐兴于教坊,至于大宋,竟逐渐跳脱弦指之间而成跌宕之咏,可谓独领诗史 *** !词较于诗,其伸展转承有余,更见抒情遣怀之酣畅。

两宋之时,词人千家,而晏柳苏辛,拔高耸之标。另谈及词牌格律千余,实乃前人不古,后人每每作茧自缚,遂成填词之风。

诗词演绎于元明,日益迎合民间文娱需求,于是,“街市小令”“村坊小调”勃然而兴,终绽放出一代曲赋奇葩。有云:唐后无诗,宋后无词。

概以为,此乃诗词境界广义之论;就其狭义而论,未必尽然。明代高启诗,上有汉魏之高亢,下有唐宋之俊秀,颇具承前启后之范。

叹青丘,文惹忌讳,险人弄谗,值壮年时罹患腰斩。与其说“唐后无诗”,毋宁说“文字狱”兴焉,而后无诗。

至于清代,诗人也众,诗卷也浩繁,但多熏于附庸浮滑之气而欠失品格,故精品传遗者不啻凤毛麟角。乾隆诗万余,未见一二传咏,夫何足论哉!然 风韵气节可景仰者,还属龚自珍、板桥诸人。

5.律诗的一般常识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

6.诗、词、曲各有什么文学常识

初中课本中常出现诗词曲几种文学样式,中学生对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比较模糊的。为了帮助同学们明确它们的异同,下面就来简单地介绍一下。

诗词曲,粗糙地说,都属于“诗”。然而细究起来,它们却是有所不同的。

诗是最早的文学样式。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是由民歌及以民间人创作的一部诗集;第一首文人诗是屈原的《离骚》。它们分别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可以分成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和“乐府”,《君子于役》和《木兰诗》就分别属于古诗和乐府。

近体诗又可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律诗起始于六朝,在唐朝正式定型,从文字多少上看,可以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但是,不论是哪种,每首都限定八句,每两句为一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其中颔联、颈联不论从艺术上和思想上来看,都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钱塘湖春行》就分别属于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再来看绝句。绝句是一种最简单的诗体,它在句法、韵法等上都较律诗宽松,全诗只有四句,可分为五绝(如《登颧鹊楼》)和七绝(如王昌龄的“七绝”)。

绝句和律诗不仅有上述不同,而且来源也不同,律诗来源于古诗,绝句来源于乐府。

诗,起先是为了歌唱的,但到了唐代,诗大多数成了律诗和绝句,乐调也不整齐了,于是就有人创作了适应音律的“诗”——词。词是句式长短不一可以歌唱的“诗”。

歌唱时要有曲谱,不同的曲谱词就不同,“调”也不同。“调”是一种规定,它规定了字数等方面的东西。为了区别不同的调,人们就给每调起一个名字,即“词牌”。由此可知,词牌原先就是一个词的题目,它和词的内容是一致的。以后逐渐演变,使两者间毫无关系,人们在词牌名后又给词加了一个题目。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就是词牌名,“明月几时有”就是题目。词根据字数的多少又可分为“小令”、“长调”等。

曲是继词之后,又一种可唱的新诗体,萌芽于宋,盛行于元。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这里重点谈散曲。

一首歌最初由“词”和“曲”两部分组成,音乐部分是“曲”,唱的内容部分是“词”。但到了金元时,人们又把歌可唱的部分称为“曲”,使曲有了新的含义。渐渐地人们开始把那种自抒胸臆的“诗形的部分”叫曲。曲有曲牌和题目,曲牌相当于词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秋思”是题目。

诗、词、曲虽然都可以称为诗,可是它们的区别是明显的,我们在经过上面的简述后,不妨把它们放到一起来看。

首先从时间上看,它们的产生时代不同。诗是最早的文学样式,到唐朝走向顶峰;词产生于晚唐,鼎盛于宋代;而曲如前所述,产生最晚,于元代定型。

其次从句法上看,三者的句法规则不一样。诗的句法是一律的,字数的多少、句数的多少都有规定(除古诗,那时无词曲);词的句法尽管长短不一,但对每一阕词来说则是规定的;曲的句法虽也长短不同,但有的曲还可以在其中加衬字,只不过衬字加在什么地方有一定的规定,这是词所不允许的。

再次从平仄上看,诗、词的四声只分平仄,不分上、去声,而曲对平仄的讲究却走向极端,宽时平仄通用,严时上、去声也要区分。

最后从用韵上看,诗、词的中间可以换韵,曲则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除了上述几处外,词、曲尚有以下区别:

1、词长短皆有,短则一阕,长则几阕;曲则一律是单调,不能再长:词曲长短不一样。

2、词宜于抒情和写景,不宜叙事;曲则记叙、抒写都可以:词曲适应对象及表达方式不一样。

3、词宜写悲不宜写喜,曲则悲喜皆可写:词、曲体现的美学风格不同。

4、词宜写雅忌写俗,曲则既可抒写雅致之事,也可写俗:词、曲表现的意境不同。

5、词宜写庄不宜写谐,曲则庄谐杂出:词、曲的美学效果不同。

总之,诗词曲从广义来说,它们都是“诗”,我们通称为诗,并无大错。但从狭义角度来看,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异同,准确地把握,以免混淆。

7.诗词曲的文学常识

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 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曲,元曲的简称,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提到曲,人们一般都认为就是指元曲,实际上的曲是广义的戏曲.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就并不逊于诗、词和赋.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 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 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后人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对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认识到,作过不少论述.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有的过于直观,如王士祯以晏殊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汤显祖《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例说明词、曲的不同;有的过于简单,如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