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诗描写的是一位英俊的青年站在桥上,陶醉在眼前的美景里,迷恋着那桥下潺潺的流水,和河岸边的垂柳。而楼上那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想要看风景而走到窗边,但心却没停留在美景上,而是被那青年所深深吸引,是什么迷住了少女的眼睛,深深打动了她的心?也许这就是一件倾心。而人生路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却又终生难忘的一厢恋情呢?我觉得这首诗的妙处就在前两句,使人以短短两行给与我们的只是故事的地点及主人公,余下的情景与意境是留给我们想象的,我们在读诗时便会不自觉的融入到诗的字里行间,感受那英俊青年伟岸的背影和痴心少女含情脉脉的眼神。如此的诗,会另人觉得不美吗?
而诗的后两句,时间已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青年白天在看风景,夜晚明月装饰了他的窗子;而少女白天在看青年,夜晚青年便踏进了她的梦。可以想象,青年窗前的月光一定是皎洁、明亮的,由于月光旁云雾缭绕,透出几许朦胧、缥缈。可少女心中的梦呢?恐怕只有少女自己才知道。但我相信,一定是美梦,也与青年注意到了楼上有人在凝视他,眼神便停留在那少女身上,也许仅仅一秒,也足以让他心像小鹿在奔跑一样的紧张。
但第二天,梦醒了,梦代替不了现实。装饰也露出虚幻的面目。正如“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他们就像两条线,一条线拼命地向另一条线靠拢,但连交点也没有,又慢慢的变远了。但生命的无奈又何止与此呢?
《断章》带给我优美如画的意境,浓郁隽永的情思,将它细细品来,的确实“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此诗在诗坛所引起的骚动及其阐释,已经令后来者几乎无话可说。然而它的艺术魅力却正在这“无话可说”而又“有话欲说”之间。当你彻悟一种人生的生存状态时,你似乎想起了它;当你为某种具体的情景而痴迷时,你可能想到了它;甚至当你在进行一些形而上的思考时,也难免会联想到它。短短四句诗,能如此令人遐思不已,诗人当自慰矣。
清代诗人黄仲则有句云:“独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豆看多时”。两百年后的诗人卞之琳独立市桥则发现在观赏风景时自己也成了别人的风景。这是艺术的进步。它的哲学基础是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的学说,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