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诗经》中离别的诗句

《诗经》中离别的诗句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包含着远古社会的 历史 风貌。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诗经》中离别的诗句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诗经》中离别的诗句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小雅?采薇》

 译:道路长远慢慢行, 又饥又渴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 谁知我的哀伤。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译:不论生死离别,都跟你说定了,我要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蒹葭苍苍, 白露 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河边芦苇青苍苍,晶莹露珠结成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正在河水那一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当初离家去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如今归来奔家乡,雪花纷飞漫天扬。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译: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没洗的脏衣裳。静下心来思前想,只恨想飞无翅膀。

 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诗经?周南?卷耳》

 译:让我姑且饮酒作乐吧,只有这样才不会永远伤悲。

 《诗经》 文化 精神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包含着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可以这样说,《诗经》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从多个方面展现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扬的文化内容。因此对于《诗经》,我们不仅仅需要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中去认识其伟大,而且更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从这方面讲,它的意义也是无限的,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略作概括。

 一、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士情蕴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农业发展,一方面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依赖 自然 采集和渔猎的谋生方式,有了更为可靠的食物来源,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因采集和渔猎不得不经常迁徙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高于周边民族的定居农耕文化。从而也很早就培养了中国人那 种植 根于农业生产的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浓重的乡土情蕴。

 《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且不说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的芬芳,即便是在《雅》、《颂》的抒情诗中,也莫不沉潜着植根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蕴。这不仅仅表现为周人对农事的关心,对农神的崇拜和农事诗的创作,而且表现为体现在《诗经》中大部分作品中的眷恋故土乃是各民族的***同心理。

 农业生产培养了周人安土重迁的文化品格,反过来,对农业生产的破坏,由于战争、徭役等造成的远离故土家园,也就成了诗人最痛苦的事件。翻开《诗经》,我们感受最为深刻的内容之一,就是《国风》和《小雅》中那种浓浓的相思怀归之情,如《击鼓》、《扬之水》、《匪风》、《东山》、《破斧》、《出车》、《卷耳》、《汝坟》、《草虫》等等。如此众多的作品,尽管各有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情感抒发的不同情境,却又***同指着眷恋故土家园的乡思之情,这不能不说是农业文明所培养起来的特殊民族情感。

 《诗经》是植根于中国农业文明的艺术,农业社会塑了中国人的农业文化心态。从一定意义上说,《诗经》就是我国一部充分体现了中国农业文化精神的诗集。这不独表现为在思想情感上浓厚的乡土情蕴,还表现在创作态度、表现方式、写作目的、审美观念等各个方面。所有这些得到农业社会集体文化心理的普遍认同,从而成为创作与鉴赏的审美规范,并构成传统诗歌农业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在《诗经》中,我们都可以得到或多或少的印证。正是这些,使《诗经》不但在作品题材内容上,更使它在文化精神上成为后世中国诗歌创作的楷模与典范,成为中国人读来最亲切因而也最喜爱的作品。

 二、以为人本的人文精神

 人本来是文化的主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都是人的创造,文学作品丰富的内容以人为中心得以表现,应该是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基本表征。因此,人在世间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神意的安排,古希腊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据说是盲诗人荷马创作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是以歌咏氏族部落和过去历史事实为基础的。?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在古希腊,把神看做人的主宰,认为上帝和众神永远控制着人类的生活与命运,并且以这种观念和情感进行艺术创作,是古代西方文学的重要特征。

 可是,在中国文化中,却没有一个像西文基督教那样创造了宇宙和人类,而且一直干预并指导人类生活的?上帝?。中国文化中的?天?(或?上帝?)主要指宇宙的自然力量,?天?对人的主宰只能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出现,而不是有意志的神发号施令,人的命运主要由人自己来把握。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一种所谓?天命?的东西,但是这种?天命?只是人自身的善恶之行的必然结果。人的命运,或者是国家的命运靠人自身来争取,正因为具有这种面对人类自身的理性精神,中国文化才真称得上是人文文化,中国文学才真正称得上是人的文学而不是神的文学。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表现出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众神的足迹,也看不到神对人事的判决和预言。

 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这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原始社会的巫术宗教观念,也使诗这种文学体裁很早就从巫术宗教中脱离出来。所以在《诗经》中,除了颂诗这种?美盛德之形容,以其 成功 告于神明?的祭祀歌之外,在占有作品总数近十分之九的雅诗和风诗中,几乎很少带有宗教巫术观念的诗作。其实,即使是在《周颂》这样的祭祀诗中,面对冥冥中的上天先祖,周人也并不把自身的一切托付于神,更重要的意义是借此追念先公先王的道德功业,表达自己要?不懈于位?,要敬德保民,以求国家长治久安的想法。这里没有像奥林帕斯山上的众神存在的场所,他们也不能相信神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并 决定 自己的生活,在这里人就是自己生活的主宰,是诗歌的全部内容,情感投射的全部指向。他们是那样肯定自己,信任自己,愉快地表现着自己,并且以自已的创作实践,把?文学是人学?这一在西方近代社会才真正提出的永恒命题,早在2500多年前的时代就给予了充分的表现,并且奠定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的中国诗歌发展的民族心理传统。它使《诗经》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使诗成为表达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

 三、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

 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宗法制下浓重的伦理情味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也必然形成《诗经》创作的现实主义态度。

 ?现实主义?本是我们借用西方的名词,它最早在文学领域里的出现是在席勒的《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794-1796年)这篇 论文 里。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恩格斯曾概括其特点为?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它进行比较宽泛的理解, 当代中国 文学研究者又泛指那些以描写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创作,由此他们认为《诗经 国风》里有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这里借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概括《诗经》的创作传统,并不仅仅止于《国风》的一些创作,而是从民族文化的传统出发,看整部《诗经》的创作者们如何立足于社会现实,用自己特殊的文化眼光去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抒发情感和表现理想,并如何形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学创作精神的。

 首先,我们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指《诗经》是直面现实的艺术。古老的反映农事生活的诗篇《豳风 七月》,最鲜明地表现了周人由农业生产实践而产生的面对现实的创作态度。全诗从夏历七月初大火星开始西移的天象说起,一一叙述每一个节令农夫们的生产与生活,细备而周详。它说明,正是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培养了周人的务实精神,使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看成是不需依赖超自然的神灵的可以把握的生活。面对生活进行认真的记述和描绘,从而引导和 教育 他们对现实采取正确的认识态度,树立起直面对现实的生活观念。

 《诗经》是面向现实的艺术,不仅表现为农事诗的描写,而且面向现实的生活观念使人把诗的创作看成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是现实主义的眼光使诗人对社会生活具有了最为敏锐的观察能力从而对各种生活现实进行深刻的提示与描写。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使《诗经》具有写实和朴真特征,具有生活的亲切感,从而引导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批判社会中的一切不合理现象,激发人们对于理想生活进行不懈的追求,它本身就成为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力量。

 其次,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指《诗经》直面现实的情感抒发。中国很早就有?诗言志?的传统,把诗歌看作表达诗人思想情志的主要艺术形式,这也使抒情诗很早就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样式,使中国成为抒情诗的国度。按黑格尔的话说,?正式史诗只能出现于原始时代,而抒情诗却在民族发展的任何阶段中都可以出现。?从这一角度上讲,抒情诗的产生和史诗不同,更需要文明的高度发展和人的诗心的启悟,需要有高度的文化修养。正是由于抒情诗要求打开心胸的凝聚幽禁状态,去容纳多种多样的情感和进行更广阔的考察,所以,抒情诗也需要一种用力得来的艺术修养。总之,诗人在直面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各各样的情感,都可以在一首首短小的抒情诗中得到表现。

 以上我们从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等三个方面对《诗歌》的文化精神做了概括。其实,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远不止此。《诗经》是中国上古文化诗的总结和艺术的升华,它生成于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容。这使它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远远超出了诗的界域,关于它的文化意蕴的开掘也将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