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乾县·乾陵》陕西名胜简介
在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当地俗称姑婆岭。距西安市80余公里。这里是唐高宗李治和则天皇帝武曌的合葬陵。
乾陵地处乾县,为古乾州,其地理位置在长安(今西安)西北方,八卦上西北为乾,故州以乾名,陵循州县,故曰乾陵。置陵之后,以奉陵寝而称县为奉天。乾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山石崔嵬,东有豹谷,西有漠谷,黄巢起义兵曾至此,称之黄巢谷。三峰耸立,而以北峰最高最巍,海拔1047.9米,为乾陵之主体;南二小峰东西对峙,成为乾陵的天然门户,当地俗称奶头山。据《州志》记载,两峰对峙,直北一峰最高,东与九嵕(山名,在礼泉县,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所在地)比峻。《长安图志》记载,奶头山旁原有功臣祠堂,内画狄仁杰等60位名臣像。
乾陵原地面建筑仿唐长安城格式,周围80里,有两重城墙,即内城和外城。内城有4门,南曰朱雀门,北曰玄武门(一曰后宰门),东曰青龙门,西曰白虎门。四门门址各宽2.7米,内城城墙南北相等,各长1450米,东城墙长1582米,西城墙长1438米,墙厚2.4米,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乾陵之取土,来自武功原上,一篑一筐,人工背至陵上,动了民夫50000人,修建33年,工程可谓浩大。以后还有两次大的重修,据《唐会要》记载,唐德宗李适贞元十四年(798年),献、昭、乾、定、泰五陵各建房屋378间。金代的重修,据《金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云:“至乾陵,殿庑颓然,一无所睹,受命有司,鸠工作饰,回廊四起,不胜欣怿。”然而两次的修建,也未赶上原有的规模。
高宗李治,继唐太宗李世民之位而有帝位,在位34年(650—683年),在位期间,先期有“永徽之治”。永徽五年(654年)三月以太宗才人武氏为昭仪,第二年十月即立为皇后。他的先期还算得治世之君,后得武氏,朝政日非,加上信佛,甚至最后不理朝政,沦为昏君。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李治崩于洛阳贞观殿。于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684年)八月葬高宗于乾陵。据《唐书·武后本传》记载,文明元年庚寅,葬天皇大帝于乾陵。据《地理志》记载,奉天县(今乾县),文明元年,析礼泉、始平、好畤、武功、邠州之永寿,置以奉乾陵。
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冬十月,筑长安城外郭。雍州参军薛景宣上言阻止,他说:汉惠帝时修长安城,不久他便死了。现在你又筑城,必有大祸。于志宁等人奏本说景宣言涉不顺,请高宗杀掉景宣。高宗李治说:“不可,景宣说话虽有些狂妄,若怪罪于他,恐绝言路,没人再敢提意见了。”遂赦薛景宣无罪。这是高宗在位初期时广开言路之一例。
武则天,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是利州都督、应国公武士彟的女儿,14岁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选入宫内为才人。李治为太子时,入侍太宗,见武才人而悦之。太宗崩后,武才人和其他诸嫔御出感业寺为尼,在太宗崩5年忌日,高宗去寺院行香,见武才人为之泣哭,皇后闻之,阴令武曌长发纳之后宫。武氏巧慧多权,数初入宫,屈体事皇后,皇后数称其美,未几大幸。第二年即立为皇后,参预朝政,号称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弘道元年,中宗李显即位,只有三个月被武后废为庐陵王,迁房州和均州。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政事取决于武后。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三月,杀太子李贤(章怀太子,在武则天死后,平反昭雪被埋入乾陵陪葬陵墓之中)。这年九月,改文明纪元为武后光宅纪年,以后改用垂拱、永昌、载初、天授纪年,并于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将国号改唐为周,称皇帝尊号为圣神皇帝,以豫王李旦为皇嗣,改姓武,立武氏宗庙于神都长安,以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武家其他12人皆为郡王。先后执政21年之久。她开创了殿试制度,亲自考试贡士。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宗室、朝臣被冤杀者甚多,宗室的有李贤(章怀太子)、李重润(懿德太子)、李仙蕙(永泰公主)以及太子李上金、李素节等。武曌晚年,更是豪奢专横,弊政更为严重。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曌有病,宰相张柬之、天官侍郎崔元综、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司马袁恕己、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杨元琰、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起兵政变,中宗李显复位,尊武曌为则天大圣皇帝,徙居上阳宫,复国号为唐。这年冬十一月,则天大圣皇帝武曌即驾崩于上阳宫,终年82岁。神龙二年(706年)五月,葬于乾陵。
乾陵除主陵外,尚有17座陪葬陵墓,其中有两太子(武则天次子章怀太子李贤,武则天孙子懿德太子李重润);4位公主是高宗李治长女义阳公主、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中宗李显长女新都公主、睿宗李旦三女安兴公主;3位王是高宗和武则天所生的泽王李上金、高宗和萧妃生的许王李素节以及武则天的孙子彬王李守礼;8位朝臣是尚书左仆射刘仁轨、校检左卫大将军刘审礼、中书令薛元超、陇右道持节大总管高侃、尚书左仆射豆卢钦望、宰相杨再思、左卫将军李谨行、左相王及善。另外还有两座附葬墓,就是刘仁轨的三子刘睿,刘审礼的儿子刘廷景。在以上2太子、3王、4公主中,大多数是由武则天杀害的,当时是不允许作为乾陵陪葬的,武则天死后,经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给予昭雪平反,才进入乾陵陪葬区的。李谨行,本为少数民族,因镇守东北和北方有功,则赐姓李,赐名谨行,也才进入陪葬区的。
乾陵地面房屋建筑物已荡然无存,然而石刻文物,则非常惊人,造型逼真,神态生动,刀法遒劲有力,极为精美,主要分布在御道两侧、朱雀门前、玄武门外。在御道两侧,由南土阙奶头山开始,向北依次排列,有呈八棱柱形华表1对,卷云纹双翼飞马1对,朱雀(鸵鸟)1对,有鞍蹬饰马5对,有头戴冠、腰束带、手握宝剑的侍卫将军等文武臣僚10对,在朱雀门外,有参加唐高宗李治葬礼的外国特使及少数民族首领石刻像61尊,每人背上刻有国名、官职、姓名等字样,有木俱罕国王斯陁勒;吐火罗王子羯达健;波斯王卑路斯;龟兹王白素稽;于阗国尉迟璥等等。另外,在玄武门外有石马6匹,号称六龙。在四门外各有石狮1对以守门户。在朱雀门外东西两面,还有武则天亲自撰文的述圣记碑和著名的无字碑。
述圣碑高6.3米,上为顶盖,下为碑座,中间5节为碑身,全碑7节,因称“七节碑”。碑文为武则天所撰,唐中宗李显所书,***8000余字,颂扬唐高宗的文治武功,笔画尽以金填,今个别字金仍存留。其碑立于唐睿宗文明元年八月。
无字碑与述圣碑高低相等,宽1.8米,厚为1.3米,碑额刻8条螭首相交,碑则线刻云龙纹,初立碑时,未刻1字,故世称无字碑。据《长安志》记载,乾陵周80里,有于阗国进无字碑。以上这座碑石,无字的原因,历来说法和猜测不一,有的说武则天功高德大,文字难以述说,还拿出《论语》中孔子的话民无得而名焉;有的说武氏篡唐,恐世人铲掉文字,索性不刻,免得后世再铲;有的说武氏不自谈功过,留与后人评说;还有一种说法是在谁立,立于何时上找答案,这种说法的情理分析尚合乎逻辑,立无字碑的人为唐中宗李显,时间是在神龙二年(706年)。神龙本为武曌的年号,神龙元年正月,武曌有病,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要挟年迈体弱尚在病中的武曌归政,在这种情况下中宗复了位,复位后仍然用神龙纪年。神龙元年的十一月,武曌驾崩,中宗经历了夺政和还政两变故,遭遇了唐改周、周改唐的两过程,目睹了武对李氏的无情杀戮,桩桩件件,他都一清二楚,作为晚辈,说她好是违心,说她坏于人伦大理有悖,于是决定立无字碑。
乾陵是关中唐十八陵中以山为陵的典型陵墓,墓室石门道口,位于梁山南坡,呈斜坡而通进山腹,长63米,宽4米,用4000多块石条砌成,分30层,每3层上下用铁棍穿连,各石条间以铁栓板拴拉,缝隙灌以铁汁,形成整体,这和《唐会要》中记载“乾陵元宫,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完全相符。
解放前,这些古迹文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地面房屋建筑,早已荡然,所留存的石刻,十之八九偃仆或被打碎,有的掩埋土中,有的石人头被打掉,文物损坏之状,目不忍睹。
建国后成立了乾陵文物保管所,1975年对乾陵进行整修,将石刻卧倒者竖直,倾斜者扶正,残缺者补全,华表、石马、石狮、皆恢复原位。并对乾陵进行了绿化,使昔日的秃山荒岭,披上绿装。有的陪葬陵墓,新建了陈展室,使老古乾陵,旧貌换新颜。
明刘伯温《乾陵诗》云:《乾陵》古诗句出处:
蕃王俨侍立层层,天马排行势欲腾。
自是登临多好景,岐山望足看昭陵。
1960年,郭沫若参观乾陵,并赋诗曰:《乾陵》古诗句出处:
岿然没写碑犹在,六十宾王立露天。
冠冕李唐文物盛,权衡女帝智能全。
黄巢沟在陵无恙,述德纪残世不传。
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翻案续新篇。
乾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陵为全国4A级风景名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