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文字的产生推动了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到了夏朝,则有了正式以教学为主的学校,在当时人们将其称为“校”,再到后来,人们专用塾称呼私人设立的学校,又称私塾。
对于“私塾”这个称呼,我们应该是人尽皆知,而与私塾相对应的则是皇家贵族所设立的国子监;由此可知,教育机构在我国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太学是最高学府,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西汉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了最早的太学,专门用来讲授儒家经典。太学在办学育才、繁荣学术、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科学方面,积累了许多珍贵的经验,使得太学在中国和世界的教育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教育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为中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