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坛三杰曹操、曹丕、曹植所创作的诗歌,相传一千六百余年而不配,历代读者而不厌,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汉末动乱现实和孕育希望的时代精神之内容,其鲜明独特的的艺术风格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之达到了读诗知史、诵诗长志、学业诗增艺的效果.“三曹”诗歌究竟具有什么具体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呢?我们来作些具体的分析.
建安时代是中华民族内部大混乱、大残杀、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处在这一时代的“三曹”,在饱经世态乱离的风雨中,广泛接触社会的现实,目睹社会的战乱、人民生活的痛苦,于愤慨之中,怀着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才华、澄清玉宇的壮志,创作了大量与时代息息相通的诗歌.这些诗歌很自然就蕴含着极丰富的思想内容.
一是作者用耳闻目睹社会乱离的大量事实作基础,反映了时代乱离和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曹操的《蒿里行》,真实地反映出袁绍、袁术等军阀假借讨代董卓的名义,各自拥兵自霸、争权夺利、互相混战的史实,揭露了混战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景.《薤露行》毫不掩饰地揭露了京都洛阳在董卓匪徒焚掠下呈现了一派残破景象.在曹丕的《燕歌行》中,作者描写了妇女在不眠秋夜思念远方征战的丈夫,反映出夫妻不能团聚的无限哀怨.《善哉行》作者把行役者的苦难写得深刻,令人辛酸.在曹植的诗歌中,也不乏其篇.《送应氏》描写了战乱后给洛阳造成的破败景象.《泰山梁甫吟》,作者反映了滨海地区人发“寄身于草野”的悲惨生活,直接为民生疾苦而呼吁.
二是作者以忧国之思和“拯世济物”的宏愿,抒发自己的雄伟抱负,积极追求功业、统一祖国的理想.曹操的《对酒》诗,以慷慨豪壮之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通过“王者贤且明”的途径来实现人人富足的“太平盛世”.《短歌行》中,他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自誓,抒发自己要像周公那样,广纳贤士,***图统一大业,使“天下归心”.特别是《龟虽寿》,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表达自己要“老当益壮”的壮志未酬誓 不休的决心.曹植也有不少吐露自己抱负之作.《白马篇》作者把诗中主人公描写成“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高超武艺和忧国忘家的英雄,实为自己的豪壮自白.在《鲳篇》里作者更是抒发了自己要为“远怀柔九州”大业显一番身手的远大抱负,而把那些热衷个人名利的比作鲳和燕雀那样的庸俗小人.
三是作者用自己亲身经历与感受,创作了反映山海美景,讽刺贵族子弟奢侈享乐,揭露社会不平,抒发个人的怨恨悉愁离.曹操的《观沧海》描写了深秋之时登山望海所呈现的壮丽景象,显现出作者那种吞吐宇宙的宏大气魄.作品成为古诗中首篇以写景为内容的名作.曹氏父子诗歌蕴含着这样相当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容,怪不得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评述为“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啊!
“三曹”的诗歌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首先是作者表现出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民歌大胆揭露当时黑暗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亲身的经历、目睹的现实“借古乐府写时事”,充满现实生活气息,因而他们创作许多揭露战乱罪恶,抨击军阀混战,同情人民疾苦,以时发感的现实主义作品,被后世称之为“诗史”.其次是他们将学习汉乐府民歌之形式应有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写出了大量的乐府诗题诗,使作品带有明显的乐府民歌风味,如曹操所留下的二十几首诗,全都是乐府诗题.再次是在创作中不仅使自己的情意感发于乱离现实中,对出现悲惨乱离的现实发出哀怨悲凉之音,而且又抒发出慷慨之气,这些就形成了“三曹”独具的悲凉、慷慨的艺术特色,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建安风骨”.但由于曹氏父子的追求、处境、地位的不同,诗歌的特色上又各具千秋.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思想积极奋发、爽朗豪迈,有强展雄人才大略的心胸与气魄,因而他的诗歌表现出雄浑、沉雄、古朴的艺术风格.曹丕是皇帝,但政治远见、气魄远不如曹操,思想不是奋进,生活大半在宫迁游宴中度过,因而他的诗歌表现出清丽婉转、低泪哀怨、流于纤弱的艺术风格,正如前人所说的有“文士气”、“女人气”.曹植前期受曹操宠爱,思想乐观有抱负、自信,后期受曹丕、曹睿打击、压抑,思想惶巩、忧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前期浑厚、昂扬,后期悲凉慷慨的艺术风格.钟嵘评价其诗时是“骨气奇高”、“情兼雅怨”.
望采纳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