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观的《纳凉》中景色描绘的句子是什么
诗人携杖出户寻觅纳凉胜地,画桥南畔,绿柳成行,月明之夜,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
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泌人心脾。 纳凉 秦观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相关资料:夏日“来追柳外凉”——《纳凉》诗赏读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以上一首七绝诗,作者谁人?近日我正作考究。
有些版本说是陆游之作,标题是《城南纳凉》;有些版本则算到秦观的账上,标题为《纳凉》。对此,我一时之间尚无法判断。
且不管它作者为谁,这首诗本身写得很好,甚至由此还可引出一些感慨。 夏夜炎炎,暑气逼人,如何消暑纳凉?过去,我们多是手执大葵扇,搬一张小木凳,围坐在露天之下,或小巷内,或马路边,或榕树下,或河堤上,一边拍蚊子,一边扇凉风,一边看星月,一边拉家常。
现代人有福了,社会先进,科技发达,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管它热到三四十度,家有电风扇,尤其有空调器,暑热奈我何?将屋中的空调大开,安坐厅中的沙发,喝着香茶咖啡,看着俊男美女演绎的电视剧,何其乐也。我想,如今,许多人的夏晚,就是如此过吧。
在屋内享受空调,固然惬意,但是,在露天中纳凉,尤其象古人在野外纳凉,则更有情趣。上述那首《纳凉》诗,不就写出那别一番的情趣吗?诗人靠着大自然的造化,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避暑纳凉。
诗人年纪不少了,需要“携杖”,而即使携杖,他也要到户外纳凉。首句中的“追”字用得最好!一个“追”字,说明诗人对“柳外凉”的喜爱和迫切之情,间接透露了那里的景色甚佳。
那是什么地方?第二句诗,即作交代,那是在一条很漂亮的桥——画桥的南畔。在过去,尤其在古代,那些石桥晚上基本是不通车的,没有危险,没有污染,倒是人们聚集的场所。
这个画桥南畔,就是长满杨柳的地方。有桥必有水,在河边或湖边柳树之下坐着,的确是很惬意的事。
那么,如何坐?诗人用“倚胡床”三字。胡床是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为棕绳联结的坐卧家具,可以折叠,取放方便,也就是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着的马札,各类的沙滩椅亦仿此而制。
这个“倚”的姿势如何?是靠,是坐,是睡?唐代杜牧的《秋夕》诗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句,有的版本将“坐看”作“卧看”。坐和卧,我们现在是很不同的动作,但坐胡床,卧胡床,以及倚胡床,对古人来说都是差不多的。
此句中的“倚”字也用得妙,这一动作,很能表现出诗人潇洒、安逸的姿态和心境。在这画桥南畔纳凉,如果没有人作伴,又或者没有其他的娱乐,毕竟是美中不足。
原来,作者是不会寂寞的,明月升空之时,便有笛声吹起,这笛声从何而来?是在船上传来的,可见这里也是船家聚居之处,是否如南京的秦淮河,广州的荔枝湾?这笛声不是一两曲,吹笛者肯定也不是一两个,因为笛声是“参差起”的。我还可以大胆地这样设想:吹笛者的水平肯定不低,因来此纳凉者,不仅有平民百姓,也有如秦少游或陆放翁那样的仕宦之人。
此句中的“参差起”三字,让我们如笛声入耳,使得诗歌骤然生动起来。如果说前三句写出了绿、彩、白等色,写出了笛子的乐声,写出了作者的动作心情,让读者在视觉、听觉和感觉上有强烈的接触的话,那么,末句,诗人还要让你的嗅觉也用上——风定池莲自在香!一池莲花,凉风吹拂,肯定会送来缕缕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作者的巧妙不是“风送清香”,如果这样反有点俗套,作者写的是“风定”,即没有风;没有风吹,会给纳凉人送来清香吗?请放心,“池莲自在香”。没有风,在这里也能闻到池莲之香,而有风呢,那就更不用说,纳凉者都会满鼻清香的! 这首诗,短短二十八字,写了众多的事物,如柳、桥、床、月、船、笛、风、莲等;顾及到色、声、味,而作者的心情、志趣,在不多的动作描写以及景物描写中,完全可以让读者深切感受到。
古人写夏夜纳凉的诗当不少,如宋杨万里有《夏夜渐凉》七绝:“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晚清书法家何绍基有《慈仁寺荷花池》七绝 :“坐看倒影漫天河,风过栏杆水不波。想见夜深人散后,满湖萤火比星多。”
显然,这两诗在艺术手法上都不及《纳凉》。 这首诗除了表达了作者的志趣心境,还描画了一幅太平景象,我想,说它的作者是北宋的秦观,还较南宋的陆游可信。
2. 有关夏夜的美文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264643736夏夜
炎热聒噪了一天的世界,随着夕阳慵懒的最后一瞥,倦怠地滑入了玫瑰色晚霞的梦境,恢复了往日依旧的宁静。四起的暮色犹如一团在水中泼开的浓墨,缓缓地氤氲开来,渐渐地在流动,弥漫着一片暮色苍茫。此起彼伏亮起的星星点点的灯火,宛如活泼顽皮的精灵那闪烁的目光,营造着神秘朦胧的夜色氛围。
晚饭后,我有一个多年的习惯,那就是喜欢在静谧的花园里散步。不能说模仿着文学家朱自清走在荷塘的月色下那份信步悠闲,但至少有着同样的心境,享受着一样的月光,放开思绪的翅膀,随意地任思维悠悠的游走,那份自然自在的感觉和惬意,也只有在这朦胧静谧的夜色里,才能感受那其中恬静的美妙。
走在茂密的林荫小道,透过纤细柔长的柳丝,伫立凝视,洁净而湛蓝的夜幕,看上去格外地深邃遥远,点点星辰,疏密有间地镶嵌其中,清秀盈盈的一轮弯月,静静地贴在平静的天幕,显现着典雅庄重的质感。
蓝色的天幕,金黄的星斗,蓦然想起儿时那个夏夜纳凉的情景,也是这样的夏夜,酷热难奈,外婆先在门前的院子里,打扫出一片干净的地方,拿来晾晒粮谷的竹编方席,方方正正地铺开,和我们兄妹几个孩子,脱了鞋子席地坐下乘风纳凉,外婆也就是在那些摇着芭蕉扇子的夏夜,教会了我许多的谜语和歌谣。
看着此时眼前的天空,碧蓝如洗,繁星点点,心里竟然感慨起伏,不禁默默吟诵着那年夏夜的歌谣:“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钉铜钉。。”
恍惚间,此时正坐在那儿时外婆家门前那张方正的竹编大席,猜起谜语,唱着歌谣,任歌声笑声随着凉爽的夜风飘的很远很远。往往是安静地听完了神秘离奇的传说,猜了谜语,唱了歌谣,兴奋的情绪就沸腾了,光着脚丫跑在院子的青石碾盘周围,和弟弟妹妹玩耍着捉迷藏,抓特务,一根高粱杆就是永远打不完子弹的长枪,负了多少次伤,光荣牺牲了无数次,醒过来,仍然英勇顽强的作战,静下来,依旧是手足情深的兄弟姐妹。
没有奢华的玩具和舒适的贪心,没有虚荣,没有浮躁和庸俗,现在看来,真正快乐的源泉,并不需要金钱,地位,豪宅。只要有一颗淳朴率真的心。也许正如佛教上所说的“贪、嗔、痴、”是一切不快乐的根源。
坐在樱花树下的石椅,仰望一抹碧蓝的苍穹,回味着儿时的快乐情景,眼前浮现着那张竹编的方席,那青石碾盘上的游戏,那首首动人的歌谣,那些至今还在脑海里散发着神秘光环的传说。而此刻,我只想伸手抚摸记忆中,外婆额头绽开的菊花般美丽的皱纹。
夏夜是迷人的;夏夜是奇妙的;夏夜是如诗如画……
夏天的夜幕渐渐降下来了。太阳红着脸,带着周围的红黄色的朝霞。消失在天边,吃完晚饭,劳累一天后的人们来了大榕树下乘凉。我想:如果冬天把它的一点儿严寒转到了夏天;而夏天的一部分炎热转到冬天,这一切不就是两全其美了吗?想着想着,一群萤火虫飞来,金闪闪的,美丽极了,它们就好像夜空上的金光闪闪的星星一样降到了人间。正在此时,传来了一阵阵蛙声,有节奏地叫着,这就好像在比赛谁叫得最大声。这好像是雷鸣般的响声。这时,微风习习,吹在树上,树叶沙沙地响了起来,为蛙声和鸣。在清朗的夜空中,一轮金黄色的月亮好似圆盘,高高地挂着,为大地洒下了皎洁的银光。夜空中撒遍了金光闪闪的星星,美丽极了。突然几颗流星飞速的从天际划过,为夜空添上了几个音符。听爸爸说:“夜空中的星星是陨石在天上飞行;而流星的形成是因为这些陨石进入了大气层,被地球的吸引力吸引进来,而它进入大气层里,就会经过摩擦发光的现象。然而我们看到的流星,就是这样自然形成的。”真是令人想不到,连这流星也有这么大的学问。
这夏夜可真是迷人的;奇妙的;如诗如画的……
3. 《夏夜叹》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夏夜叹》这首诗是写,窗下纳凉的情景,希望国家能安定的情景。
《夏夜叹》
唐五代? 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夏夜叹》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主要写的是作者在夏夜纳凉时的所见所思,表达了作者对动荡的局势和苦难的人民的关切之情。全诗描写夏夜景色生动细致,体物精细,音调铿锵。
翻译:
漫长的白昼难以日暮,暑热熏蒸得我心如汤煮。
如何才能唤来万里长风,飘飘然吹起我的衣裳?
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
仲夏之夜苦于太短,打开窗子享受一下微凉。
夜色空明能见到细微之物,昆虫也在振翅飞翔。
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
于是我想到那些执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
怎样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无可奈何地互相观望!
整夜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喧呼声响遍四面八方。
青紫官服虽然加在他们身上,也不如早日回到故乡。
华州城北吹响了悲凉的胡笳,鹳鹤哀号着四处飞翔。
时逢乱世,再加上天热烦躁身体疲惫,我不禁热切地将太平时世盼想。
综上所述,此诗主要写的是窗下纳凉的情景以及引发的思虑,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社会民生疾苦的关怀之情。全诗写景细致,写情深切,语言质朴,音调铿锵。
4. 话说纳凉 作文夏夜纳凉自古而然,有诗为证:“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乡下纳凉没有那样排场,简陋局促。一张竹床,几把凳子,或是将竹席直接铺到毛茸茸的草坪上,最多,泡一壶柳叶茶,冲一盏米汤。全家人吃罢晚饭,主妇、姑娘们冲个热水澡,男人拖着木屐,把荷花塘当了澡盆。荷叶塘的水清凉无比,由于荷叶的遮掩吸纳,水温比白水荡至少低两三度,劳碌了一天的身体,就像铁匠铺里捶打好的农具坯,是要经过淬火这道程序的。洗毕,拿着芭蕉扇坐在月亮底下,享受着渐渐冷却的夜风吹拂,降下身上的暑气,是再惬意不过的美事。纳凉最理想的地方,是巷子,太阳尚有一竹竿高,有的人家就及早动手,把凉床搬到巷子口,抢占有利地形。巷口与圩连通,清风徐来。那时候的扇子也是凭票供应的,很难做到人手一把,僧多粥少,一把扇子也成了家底厚薄的象征。新买的扇子,主妇们得对其进行深加工,用布条给扇子边缘绞边,那扇子就能经久耐用。扇面上我们还题上打油诗:“七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说是朋友,你热我不热?”
夜晚,天是黑板,星星便是老师板书的生字。牛郎织女星自不言说,因为有个浪漫的传说,总是被孩子最先认识。北斗星和南斗星,也因为造型别开生面,而被我们熟知。它们分别被村人称作大粪瓢星和小粪瓢星,村人将那两组星委屈成浇麦子菜园的粪瓢,似乎是对它们的不恭,却也透出亲切。村中那位老私塾,还捻须作过一副对联:“北斗七星水面映天十四点,南来孤雁连身带影一双飞”。还能看到流星,我们称之为贼星,明明灭灭,倏忽即逝。
纳凉,树头上生风最妙;更多的时候,树梢纹丝不动。这时候,纳凉的孩子就喊风,喊风被诌成了歌谣:“大风凉小风凉,起个大风给我凉,风在天上转转,地上把人唤唤,不唤不起来,风在草堆埋……”仿佛天上的风是家里的鸡或是草坡上的牛,一唤,它们听得懂声音,就听话来到身边似的。喊风,还被喊成一种调式,名曰风歌:“乖乖乖乖我乖乖,我打风歌给你猜,什么树上结大碗(哎),什么树上结钢锥?小伢来,什么树上结刺猬?乖乖乖乖我乖乖,你打风歌给我猜,柿子树上结大碗(哎),皂角树上结钢锥,小伢来,板栗树上结刺猬。”
听故事和猜谜语,是纳凉的两道免费大餐。“青竹竿,顶簸箕,里面晒着白饭胚”,谜底是向日葵;“头顶乌纱,脚踩泥巴,怀中抱子,胡子拉碴”,便是玉米。犁的谜面是“弯弯树弯弯柴,弯弯树上挂金牌,你把金牌猜到底,我把银牌翻过来”;风车的谜面是这样的:“远望一条牛,近望没有头,打死没血,剐死没油。”我将这谜打给在高中读书的侄儿听,他抓耳搔腮,想了半天,就是一身痒不往痒处抓,答非所问,他根本就没见过风米风稻的风车。有的谜语,是一谜多底。如:“天灯笼,地吊罐,牛皮打得铁叫唤”,分别猜月亮、水井、锣和鼓。“从东门到西门,遇到一个古怪人,有人点灯不干活,有人干活不点灯,有人用针不用线,有人用线不用针”,那是猜萤火虫、纺棉姑、蜂、蜘蛛。“天生眼,地生包,水生骨头路生腰”,则是星星、坟墓、冰、石拱桥。
自从有了电风扇和空调,夏夜纳凉的景观,就一去不复返了,谁还会仰望星空数那“天生眼”呢。天上的眼睛,再也看不到村头纳凉人影幢幢的情景了。
5. 夏夜人们纳凉的作文400字~500字1.天气是一年比一年酷热,人就像活在蒸笼里,汗水不由自主地往下淌,我的脑海翻滚着艰辛纳凉的一幕。
以往,住房一般都是租用单位分配的公房,诸多条件限制,一家人挤在一个房间里,面积不过是十平方米左右,就算很幸运了;房子的墙是用坚实的石头砌起来的,热传递却是透明的,房间烘得很,加之窗子也不那么豁达,挨着走廊,窗子在夜间是紧闭的,通风条件变差,室内备感燥热。 对付酷热,老办法是摇晃蒲扇、纸扇、芭蕉扇等,以此获得凉意。
自己给自己扇扇子,久而久之,手也酸了,添加的几多倦意伴着丝丝的凉爽渐渐进入梦乡。睡着了暂时忘了热,醒来时却发现背上的汗水,竟在席子上复印了人的背影。
那年在某山区下乡,看见理发店的天花板上倒挂着一张硕大无比的纸板,牵引一根绳子,我好生奇怪,刚驻足,竟发现理发匠踩着传动装置,纸板有节奏地摇晃起来,风儿呼呼地吹向躺椅上正在理发的人。原始的风吹来,身为过客的我也感觉到几多凉快。
人们总是从原始走向技术变革,并从中获益。电气化带来纳凉机械化、自动化。
电风扇问世,有台式、落地式和壁挂式,以及吊顶式······依仗电力,从不同的角度自动地吹出强风或和风,人们各取所需地纳凉,惬意无比。 空调则是奢侈的纳凉电器。
人们把房间关(隔)得密不透风,才动用空调,将冷气留给自己,反季节地盖起棉被;而热气和水一起源源不绝地排出室外。这期间,电度表像在赛跑一样不停地飞奔着。
窗外一片热浪袭人。院内,走廊,窗下,甚至穿行的楼梯,人们很难找到一块清凉的净土。
人们走出小天地,寻找纳凉的去处。 聚集在大树下享受树阴的凉意,观察婆娑的变幻,虽然单调却可以随你自由联想,任你闭目小憩。
一些人用下棋、打扑克等休闲方式来分散对热的厌倦和注意力。 有些人,发现附近有山洞,阴凉通风,是大自然造出的空调,不约而同地像开会一样聚集在那里,不过,没有像样的中心议题,议论的仅仅是东家长,西家短,传播点道听途说的趣闻,也许会说到热中有凉的故事。
有的人到江河湖海去,到游泳馆去,躲进水中温柔世界,拒绝热浪扑面。 有人则钻进超市和营业厅等有冷气的地方逛逛。
是购物、散步、娱乐或休闲?其实直奔“纳凉”主题的大有人在。来去匆匆的过客,则在超市的风帘下吹风,一面凉透了心,一面看着街景和各色的行人的饰物,那是动态的画,活生生的电影,不用买票,爱看就多待一会儿,爱走就走,自由得很!当然也有碍生意之门的通畅。
当年大多数的单位都没有装空调,可有的营业厅空调的冷气却是多得溢出,有些老人家从早到晚就守在门口纳凉,为回避太阳,不时地挪动他们的报纸坐垫,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和最近的逸闻。有的嘴里含着烟头,漫不经心地弹落烟灰,与地上多种废弃物一起点缀门面,与高雅的窗明几净的大堂形成极大的反差。
只有上级检查前的洒扫庭除,水龙头才暂时驱散他们的聚会。 2.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京市民家庭没有空调,连电风扇也没有。
在号称火炉的南京过夏天,“纳凉”对百姓来说是个极其重要的课题。朴实聪明的老南京人创造发明了不少夏季纳凉的办法,具有***性的夏季纳凉方式有“三宝”。
第一宝:竹器纳凉摆战场 夏季纳凉的最佳时间为晚上,一是太阳落山后的晚上天气凉爽了,二是职工下班了,学生放学了,回到家里吃完晚饭洗把澡,一家人聚在院子里纳凉;没有院子的居民,在沿街也能摆开纳凉的架势,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是件最得意的事情。 那时一般市民家庭没有电视机,有收音机的家庭也极少,也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各种晨报、晚报等报纸阅读,晚饭后除学生们要做点作业外(放暑假后学生可以白天做作业),剩余的时间就是纳凉闲聊。
一到傍晚来临,家家户户就端来凉水,甚至是井水,泼向地面降温,将晒了一个白天的热气冲刷干净凉个透。接着划地为界各占一方,将家中的纳凉器具一股脑儿搬到院子里或街边上,再用清水冲洗一遍,等待纳凉时刻。
当时的纳凉器具几乎全是竹制品:竹凉床、竹凳子、竹躺椅、竹席子。吃完饭、洗完澡,一个个先后溜出家门来到院内,或坐或躺地开始乘凉。
由于那时居民多数都住在大杂院内或沿街上,一个门里或街里进出,相互十分熟悉,白天各人忙各人的,到了晚上聚在一起就天南海北地聊了起来:国家大事,厂里新闻,还有街头巷尾的传闻,加上个人观点评论,说得天花乱坠,十分有趣。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拿出个半导体收音机给大家听听,也成为当时最大的时尚。
由于左邻右舍太熟悉了,所以男人们赤大膊,女人们穿背心短裤,东家串来西家串去,相互间毫不觉得尴尬,仿佛就是一家人一样,这是现代人无法达到的和谐融洽境地。 第二宝:城门洞里最凉爽 在院内纳凉或在大街上纳凉的场面,已成为那时南京城市夏季的一道风景。
不过这种纳凉方式在初夏和夏末秋初时管用,在盛夏季节,酷热难当,四面无风,在普通的室外纳凉仍然汗流浃背,于是人们又会采取其他的纳凉地点和方式,而城门洞里纳凉最凉爽。于是,家住在靠近南京明城墙城门的居民,如中华门门东门西的、玄武门附近的、解放门附近的、明故宫附近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