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关于平常心的文言文

关于平常心的文言文

1. 平常心古文怎么写

平常心古文:平心 平心 1.谓用心公平;态度公正。

《荀子·大略》:“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bai言死焉。” 三国du 魏 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故在 济南 ,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一折:“他将有乳食的你子与他孩儿吃,却将那无乳的你子与俺孩儿吃,怎生将息的起来?这妇人不平心,好,打这泼 *** zhi!” 2.使心情平和;态度冷静。《礼记·深衣》:“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

宋 司马光 《与范景仁第四书》:“窃谓医书治已病,平心和气治未病dao。” 元 刘埙 《隐居通议·朱陆二》:“观专 文公 之言,平心服善如此,何尝如后来学者抑扬毁誉之过实哉!” 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平心想来,我现在定然是幸福,至少在物质上是幸福。”

夏丏尊 叶圣陶属 《文心》二三:“我们的 王先生 真是圆通不过的,他从不肯坚执一种意见,对于什么事情都说平心的话。”。

2. 关于平常心的古诗 古句

1、《竹里馆》

[ 唐 ]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2、《杂诗》

[ 魏晋 ]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译文

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饮。

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3、《饮酒(其五)》

[ 魏晋 ]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4、《归园田居(其一)》

[ 魏晋 ]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5、《归园田居·其三》

[ 魏晋 ]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3. 形容“心情平静”的文言文有哪些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虎啸龙吟凌云志,落花流水平常心。

5.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6.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7.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8.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

9.散发乘夏凉,荫下卧闲敞。

10.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1.一片寒叶,伴着秋风落入水池,泛起点点涟漪,归于平静。

1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1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1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17.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19.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20.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 关于遇事不慌,非常沉稳的诗句或古文

1、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明 陈继儒《幽窗小记》

白话译文: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北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白话译文:不因外物的丰富、富有,个人的获得、拥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外物的丢失、损坏,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3、得之不喜, 失之安悲? ——晋·葛洪《抱朴子·自叙》。

白话译文:得到它不感到欣喜,失去它为什么悲伤呢?

4、宠辱易不惊,恋本难为思。——晋·潘岳《在怀县》

白话译文:经历过大宠大辱就变得不易心惊,喜欢事物的本质就难以过多思考。

5、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北宋 苏洵《心术》

白话译文: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5. 《正心诚意》文言文

正心诚意(自出王阳明弟子辑《传习录》)正心诚意· 答罗整庵少宰书 罗整庵(公元1465——1547年),即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

明代江西泰和人。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少宰(明清吏部侍郎的别称)。

学术上主张理得于天而具于心,理气本为一物,著有《困知记》。阳明先生的这封回信写于正德十五年,罗的信见于《困知记》附录卷五。

参见《明儒学案》卷四十七。 原文 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发舟匆匆,未能奉答。

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

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明,而学诚不可不讲。

恐未可安于听见而遂以为极则也。” 幸甚幸甚!何以得闻斯言乎?其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讲明之耳。

而数年以来,闻其说而非笑之者有矣,诟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较量辨议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复晓喻,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当何如哉!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

道必学而后明,非外讲学而复有所谓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

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

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 译文 鄙人顿首谨启: 昨天幸蒙无倦教诲《大学》,因乘船匆匆,未能作答。

清早,在船上稍有空闲,把您的信取出又阅了一遍。到江西后只怕事务纷繁,首先在此略作答复,并请批评指正。

来信写道:“见道固然困难,若要体认道就会更困难。道的确不容易理解,但是,学也确实不能不讲。

恐怕不能把自己的观点看成为学问的最高标准了。” 十分荣幸!我岂能听到这番话呢?我怎敢自以为达到最高标准而心安理得呢?我正想就天下之道而加以讲明。

多少年来,对于我的学说,天下之人,有的讥讽,有的辱骂,有的不屑一顾。这些人愿意教导我吗?愿意一再开导我使我明白,只怕不能够救正我吧?但是,在天下钟爱我的人中,还有谁象您如此的深切周到,我该如何感激您的。

孔子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深感忧虑。但今天的学者只要读了几天书,略懂一点训诂,就自以为能够知道学问了,就不再去讲究探求了,真可悲!道,必须体察后才有所见,并非见道后才 *** 察道的功夫。

道,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并非在讲学之外还有明道之事。然而,现在讲学的人有两种,其一用身心来讲学,其二用口耳来讲学。

用口耳讲学的,揣测估摸,讲的尽是捕风捉影、似是而非的内容。用身心讲学的,所言所行,的确是自己具备的东西。

能够知道这些,也就深谙孔子的学说了。 〔评析〕 孔子说过:“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典加之勤奋探究而求得知识的人啊。”

他还说:“圣,我还不能够;我只是不厌其烦地求索并且不知疲倦地教诲人的呀。”所以,他对于那种学业颓废,识见偏颇的人极为恼火,批评这种人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又不徙,不善不能改。”

阳明先生在这坦露了自己与孔老夫子同样的忧虑。 原文 来教谓某《大学》古本之复,以人之为学但当求之于内,而程、朱格物之说不免求之于外,遂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所补之传。

非敢然也。学岂有内外乎?《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朱子疑其有所脱误而改正补缉之,在某则谓其本无脱误,悉从其旧而已矣。

失在于过信孔子则有之,非故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传也。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且旧本之传数千载矣,今读其文词,即明白而可通,论其工夫,又易简而可入。

亦何所按据而断其此段之必在于彼,彼段之必在于此,与此之如何而缺,彼之如何而补?而遂改正补缉之,无乃重于背朱而轻于叛孔已乎? 译文 在来信中,您认为我之所以要恢复《大学》的旧本,主要是由于我认为人的学问仅该在内心探求,而程、朱格物的观点不免要到心外去探求。因而我就删除了朱熹重分章节的作法,削减了他所增补的传。

我不敢这样做。学,它怎会有内外之分?《大学》的旧本亦是孔子相传的旧本,朱熹怀疑它有遗漏错误之处而重新加以改正补充,我则认为《大学》旧本并未有遗漏错误之处,就全部根据旧本罢了。

我或许有过分信任孔子的过失,并非有意否决朱熹重分章节的作法,并删削他增补的传。学问最贵在心中有所获得。

我心中认为是错误的,即便是孔子的言论,我也不敢说它是正确的,何况那些比不上孔子的人?我在心里认为是正确的,即便是平常人的言论,我也不敢认为是错误的,何况还是孔子呢?再者,旧本已继承流传了几千年,现在读来,在文词方面朗朗上口;就工夫而言,既简易又可行。又凭借什么来肯定这段必须在那里,而那段必须在这里呢?这里是否缺少了什么,而那里又需要补充什么呢?并且,随即加以改正并适当补充,您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