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关于佛山祖庙的诗句

关于佛山祖庙的诗句

1.有关佛山的诗句

1、一首关于佛山市南海区诗词: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脁楼。

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

——出自唐代李白《寄崔侍御》

译文:

身在宛溪的秋日寒霜之夜听着猿啼内心不尽的忧愁,离开家乡时间太长我如同一只失去缆船的小舟四处飘泊。最为可怜的是我如孤雁独自南飞大海,于是羡慕双溪还知道向北而流。

崔侍御您屡次解下陈蕃之榻来招待我,我这匆匆过客却难以登临谢脁楼。此处您我别离就如同落叶飘飞,明朝在秋日的敬亭山下飞散而去。

2、赞美佛山的诗歌:

人人心欢笑妙韵声声颂华年,眺望花灯朔从前,历遍浮世忆佛山,沧桑数百年,世代虔诚奉献,奋力全城***勉,每天唱颂传粤韵歌声响不断。

风吹古灶熊熊烈焰,清晖幽雅,红荷艳,樵山飞翠,皂幕绵。灿烂前程人人乐见,改革开放,笑傲明天新挑战!东风轻吹新景再添新信念,同建佛山心不变!

呈英姿鼓朝气迈向新纪元。名城花开遍,***创小康美丽宏图谱新篇。同心同德同建!今天阔步快马加鞭同步去,普天欢庆快乐年。

——出自《佛山颂》

扩展资料:

《寄崔侍御》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753)秋在金陵(今江苏南京)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中诗人将感喟身世与抒写友情交织,前半部分写诗人离别故乡而独行,后半部分写与崔侍御相见及相离,并抒发相思之情。

佛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有陶艺之乡、武术之乡、粤剧之乡之称, 是中国龙舟龙狮文化名城, 粤剧的发源地,广府文化发源地和兴盛地、以及传承地之一。

百度百科-佛山

百度百科-寄崔侍御

2.关于佛山的古诗词有哪些

1.《又题鸿佑寺》 年代: 宋 作者: 王之望石佛山头日欲颓,寻僧不遇懒空回。

青鞋布袜云门路,拄杖穿林归去来。2.《和张谋父游石佛山观魏太武书》 年代: 宋 作者: 贺铸中夏昔屯否,代邦天所开。

鸿图属太武,不世英雄才。南洗洛阳血,西荡长安灰。

毡车十万乘,略地驱风雷。一苇济长淮,筑宫瓜步隈。

东邻拜牢饩,走使为婚媒。云旗即归路,览胜此悲徊。

俯挥铁马鞭,顽石同陶坏。划成四大字,屹栗阴虹摧。

沦精入崖壑,怒气羞蟠回。茫茫六百年,风雨生莓苔。

伟迹寖销泯,威灵安在哉。生存贵无上,零落等尘埃。

君为访古游,赋诗追七哀。人生谁不尔,莫负手中杯。

3.《雨中梦故山》 年代: 宋 作者: 葛起耕冥冥细雨湿江城,掩映书窗翳复明。倦客一中杯顿减,故乡千里初成。

金华洞口羊惊起,石佛山头鹿伴行。1.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佛山百花广场"了,虽然是一大早,但是,这里已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一片热闹的景象!2.这是关于“中国大陆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松岗联表刘村富豪巷”邮政编码的网页,以及详细地区信息和在线地图。

3.有关于佛山民间俗语或对联

佛山民间俗语云:“正月十六行通济,行过通济无闭翳(即无烦恼)”。究竟“行通济”是一项什么活动?为何有此习俗?

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它位于今普澜公路北端的同济路口。明代这里为桥亭铺(即区)。它横跨佛山涌,该水道通大沙、粥塘、简村、奇槎诸乡,是当时通往顺德主要水道。

当年,通济桥两岸各建有一座南济观音庙和通运社坛,每逢农历正月十六,乡人及四乡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携男带女,步行至通济桥,或在社坛焚香烛、烧炮仗,或步入南济观音庙烧香,参神叩拜,男子求签,妇人则扯神前花灯灯带,求赐丁财。接着购买“行运风车”,手持着游行于通济桥上。

起初正月十六“行通济”,凡行通济桥的人,须一次从桥头(北岸)行至桥尾(南岸),由桥尾右傍大基而去,经尾“兜”至澳口返回佛山镇,否则不吉利。当时桥头、尾路的两旁,小商贩摆卖香烛、百解符箓、爆竹、生菜(取其“生财”之意)、行运风车等小摊档。

此举渐盛,终成佛山镇及附近村民“行通济”一种民间习俗。建国后,桥已毁、庙已拆,这项活动曾一度停止。近年,人们又渐兴此俗,每年均有一些群众“行通济”。据近两年统计,每年正月十六行通济的旅客已近20万人次。

佛山楹联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庙宇、祠堂、戏台、街道、商店、住宅,新居落成或节日,都以佳联一对装潢门面。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对联,又是最好的广告宣传手段之一,是民间祈求幸福、喻意吉祥的文化习俗。昔日有“东山文社”,今有“楹联研究会”,都是佛山民间研究、创作楹联的群众性组织。

著名的佛山祖庙,大殿山门有一对联:“凤形涌出一尊地,龙势生成一洞天。”传说是明代吏部尚书、佛山人李待问与补鞋匠巧对而成的。广东现存最完整的古戏台——建于清顺治十年的祖庙万福台,有两副对联:“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传来往事留金鉴,谱出高歌彻紫霄”。短短的联语,把戏剧的形式、特征及其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得国内外艺术界的赞赏。

佛山明代的状元伦文叙,还在十岁孩童时,一次与一群孩童在街上踢球,误将球踢进了王将军的花园内,伦文叙进园讨球,王将军要他对出下联才还球免罚。王指着墙上的画,出了上联:“画图中,龙不吟,虎不啸,看见孩子,可笑可笑。”文叙见桌上有棋盘,即对下联:“棋盘内,车无轮,马无鞍,说声将军,提防提防。”将军听后,赞叹不已。

有一秀才,见村民杀狗,欲讨狗肉吃,村民出一上联:“狗仔烩侬巧笑善长穿黑服”(“巧笑”,煮熟狗头之状),秀才见一老妪到河边倒虾壳,即对下联:“虾公蒸熟鞠躬如也着红袍。”村民见秀才对得工整,便请他吃了一顿狗肉。

有一警世对联,专讽刺那些不求实际的人和事,上联是:“井里鲜花,蝴蝶闻香难下采”,下联是:“粉墙画果,猴儿欲食枉思量。”此联已在民间流传数百年,脍炙人口。民间交往的趣联颇多,不胜枚举。

佛山街道,过去都建有闸门楼,除有石刻街额外,多有一副对联,俗称街对。其中豆豉巷(今升平路),每年春节必挂一联。

商业对联更是多姿多彩,行业特色浓烈,趣联佳对比比皆有。如理发店联:“磨砺以需,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药材店联:“一药一性,岂可指鹿为马”、“百医百方,焉能以牛易羊”;绸布店联:“公道取材锦簇花团新世界”、“荣怀有庆经天纬地大文章”;杂货店联:“岂可得新忘旧”、“何妨以有易无”;古玩店联:“古代山川室内有,名人墨宝厅中寻”;裁缝店联:“愿将天上云霞服,裁作人间锦绣衣”;茶寮联:“坐片刻无分你我”、“饮三杯各自西东”;酒店联:“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开言此处香“;甚至厕所也有对联:“入门三步急,出门一身松”……各行业的新对联层出不穷,各具特色,而民间住宅春联更是多不胜举。民间楹联之盛,已成为良风民俗。

4.关于广东佛山祖庙的灵应牌坊有何动人的传说

万福台的对面是建于明景泰二年的灵应牌坊,这可是一座 由皇帝亲自敕封建造,并亲自题字的牌坊,所以建造得格外讲 究,壮丽异常。

皇帝为什么要在这祖庙里建一座牌楼呢?就是我 前面给大家讲的那个有人攻佛山,众人在这北帝神前祷求神示, 最后打胜仗的故事啦!可能有人要问“什么人攻佛山,这么厉 害? ”其实这是一次农民起义,是广东南海县人黄萧养所发起的, 但最后被明政府给镇压了。明皇帝认为佛山的北帝在这次打仗 中也立了功,于是封它的祠堂为“灵应祠”,并起了这座牌楼,坊 额就是景泰皇帝所题。

5.为什么说祖庙是佛山的象征

佛山祖庙,坐落在佛山市祖庙路的闹市中。

它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 方玄天大帝的神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原名北 帝庙,明代改称灵应祠。因为宋元以后这里一直是佛山各宗祠公众议事 的地方,成为联结各姓的纽带,所以佛山人习称它为祖庙。

祖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 500平方米。原建筑已于元末焚毁,明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重建,以后经过20多次重修、扩建,终于形成一 座规模宏大、制作精美、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厚地方特色的古建筑群。

祖庙由排列在南北向中轴线上的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 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建筑组成,结构严谨,体系完整。 佛山人对祖庙充满感情,特别是一些老佛山人,对祖庙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如果哪天看到祖庙里的一些东西和以前见到的不一样,他们 就会很快指出来,就像保护自己的家一样保护祖庙。

从浅里说就是单纯 意识上的文物保护,从深里说就是对祖庙文化的认同感。祖庙已经成为佛山的一个象征,是佛山人认同的精神维系。

祖庙的核心文化是真武文化。当初修建时,这种文化的内涵还比较 简单,只是由于佛山当时的水乡环境,人们害怕水灾,而崇拜水神一t-真 武大帝,后来由于佛山冶铁业的发展,为了防止火灾,也把它当做防火神崇拜。

宋元以来,随着中原人的南迁,这种情况逐步发生了变化。 当时,由 于南迁来佛山的各个宗族都是聚族而居,各宗族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 为了协调各宗族之间的关系,就在祖庙成立了专门的“庙议”机构,管理 乡事。

这是祖庙作为一个民间议事机构的开始,而且一直到清代它都是 行使神权、族权、政权的重要场所。祖庙(大魁堂)作为处办社区事务、主 持慈善公益活动、协调民间纠纷的机构职能已经深入人心,而且与佛山 居民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

1449年,黄萧养发动起义,围攻广州和佛山。起义军围攻佛山时,佛 山人奋力抗击,大败黄萧养义军。

当时,有很多关于祖庙显灵帮助佛山 胜利的传说。因此,这也促使祖庙的地位陡升,并正式列入官祀。

从此 之后,祖庙在佛山人的心目中赢得了保民安乡的美誉,其地位也超出了 一般社区庙宇所能达到的高度,成为一个唯我独尊的庙宇。 同时随着崇 拜仪式的确立发展,祖庙在社区整合、区域认同、规范行为等功能上都起 到了巨大作用。

比如说,北帝出巡这个仪式,就是把北帝神像抬到佛山 各宗族的祠堂或庙宇进行巡游的仪式,出巡的范围随着佛山地域的扩展 而不断扩大,这种仪式不仅是社区整合的需要,也可以起到增强佛山人 认同感的作用。 历史上,祖庙还担负起一定的教育责任。

明代设嘉会堂教育子弟, 清代的大魁堂更是注重教育。在办学堂之余,还利用学费创办了一些义 学。

佛山祖庙倡导的这种重教传统,曾使佛山“衣冠文物之盛几甲全 粤,'。祖庙不是单独的一个庙宇,它还是当时佛山全镇的一个大宗祠,具 有“亦庙亦祠”的功能,是佛山社区整合的精神维系。

它的这种特点也使 佛山人对其怀有特殊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