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 大历十人
jian ān qī zǐ da li shi ren
注释
(1)建安七子: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年间的七位文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除孔融外,其他皆为曹氏父子的僚属,聚集魏都邺下,又称“邺中七子”,为三国时期的文学代表。其诗歌内容充实,风格刚劲雄健,令闻者动心,形成建安风骨。
(2)大历十人:唐代宗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卢纶、吉中孚、韩劣、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 、夏侯审、李端。多在郭暧门下,号称“大历十才子”。诗作格律工整、语词优美,但诗歌内容较狭窄,风格不及盛唐。
语译
东汉建安时期有七名优秀才子,唐朝大历年间有十位著名诗人。
人物故事
据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如此。人都善于自我炫耀,但文章并非一种体裁,很少人能够擅长各种体裁,所以各以自己的长处,互相轻视对方的短处。俗语说:“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家有破扫帚,却视为千金之宝,即“敝帚自珍”。)此为没有自知之明的缺失啊!当今文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干、陈留阮?、汝南应?、东平刘桢。这七位文人,所学无所遗漏,文辞从未抄袭,都自以为是奔驰千里的骏马,昂首并驰,互不相让。要他们彼此信服,也实在很难啊!君子先审察自己,才衡量他人,所以能免除这种弊端,我以此方式而作《论文》。
王粲擅长辞赋,徐干时常有齐人舒缓的文气,然而可与王粲匹敌,但他们的其他文体则未能和辞赋相称。陈琳、阮?的奏章书信,是当今最优秀的。应?为文温和而不雄壮;刘桢雄壮而不细密。孔融的文章体气高妙,有过人之处;然而不能立论,说理不如文辞。
据《旧唐书.李虞仲列传》,李虞仲之父李端,善于写诗。唐代宗大历年间,与韩劣、钱起、卢纶等人以诗文唱和,闻名京师,号称“大历十才子”。当时郭子仪最小的儿子郭暧,娶代宗之女升平公主为妻,郭暧贤明有才思,尤其喜爱诗人,而李端等十人,多为郭暧的门下食客。每次宴会作诗,公主坐在帘中观看,谁写出优美诗句,就赏赐百匹丝绢。郭暧因为封官,会合这十位才子说:“先完成诗作的人有赏。”当时李端先奉上诗作,公主立刻赏他百匹丝绢。钱起说:“李端确实有才思,但这篇是预先构思好的吧!希望能另起一韵赋诗,请以我的钱姓为韵。”李端即刻折纸作诗而进奉说:“方塘似镜草芊芊,初月如钩未上弦。新开金埒教调马,旧赐铜山许铸钱。”郭暧说:“此诗更工巧了。”钱起等人才信服。
说明
曹丕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寿命有穷尽的时候,荣华富贵仅止于自身,都有终止的期限,不像文章能千古流传无穷。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易经八卦,周公显达之时而制定周礼,他们不因穷困而不努力,不因安乐而更改想法。古人轻视璧玉而重视光阴,而现在的人大多不肯努力,贫贱时害怕饥寒,富贵时沉迷享乐,图谋眼前之事,却遗忘了千秋功业。此为有志之士之大痛啊!孔融等人已死,建安七子中唯有徐干著书《中论》,成为一家之言。
大历十才子中的李端,应钱起的要求,当场写下钱韵一诗,令钱起不得不信服。其实不只建安七子、大历十才子有互不相让的弊病,也不只文人容易犯敝帚自珍、轻视对方的毛病,往往人们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喜欢贬低别人以抬高自己,这种妒嫉心也是人致命的弱点。倘若改变向外找的习惯,无条件向内找自己的缺失,便能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框框,逐渐提升自己了。
香山诗价 孙济酤缗
xiāng shān shī jia sūn ji gūmin
注释
(1)香山: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历经唐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六朝,官至刑部尚书,享年七十六岁。诗风平易浅白,老妪能解。与元稹以诗唱和,并称“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世称“刘白”。
(2)孙济:东汉末年人,三国时吴帝孙权的叔父。
(3)酤缗:酒钱。酤,买酒。缗,穿铜钱的绳子,代指铜钱。
语译
白居易的诗作一篇价值一金,孙济典当擂袍偿还积欠的酒钱。
人物故事
据《旧唐书.白居易传》,白居易自幼聪慧过人,胸襟旷达。十五六岁时,带着自己的一本文章,递送给著作郎顾况。顾况善于作文,但生性轻薄,后辈文章没有令他满意的。看了白居易的文章,不由得到门前迎接且以礼相待说:“我以为文人早已绝迹,却又见到你了。”白居易文辞华丽,尤其精于诗和散文。所作诗歌有上百篇,皆意在讽谏当时的弊病,补救政事的缺失,所以有德君子都称赞他,而这些诗歌往往流传到宫中。唐宪宗接纳谏言而详加思考,渴望听到正直之言,元和二年,征召白居易任翰林学士,元和三年,官拜左拾遗。
元和十年,盗匪杀了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书,紧急请求捉捕盗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并非谏官之职(白居易当时为太子左赞善大夫),不应先于谏官奏事。碰巧有人向来厌恶白居易,指责他言词虚浮华靡,品性恶劣,其母因为看花落井而死,而白居易作〈赏花〉、〈新井〉诗,有伤孝道,贬为江表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书议论,言白居易所犯劣迹,不宜治理州郡,追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除了儒学之外,尤其精通佛教经典,常以忘怀得失,顺其自然来处事,对贬官并不介意。建房舍于庐山遗爱寺,与凑、满、朗、晦四位僧人,为方外之交。超然自得之时,几乎忘了自身形体。唐武宗会昌年间,白居易在刑部尚书任内辞官退休。和香山寺僧人如满成立香火社,往往乘轿往来,着白衣持手杖,自称香山居士。
唐穆宗长庆末年,浙东观察使元稹,曾为他作〈白氏长庆集序〉,曰:“白居易还不会说话,就能认得'之’'无’二字。学会说话后,勤学聪敏,与其他小孩迥异。五六岁识得声韵,十五岁有志于辞赋,二十七岁考取进士。我起初和白居易同为秘书省校书郎,前后多以诗篇相赠答。我贬官江陵时,白居易仍在翰林院,寄给我数十篇诗歌。从巴、蜀、江、楚间到长安中少年,争相仿效,竞作新辞,自称为元和诗。二十年间,皇宫、道观、寺庙、旅馆的墙壁上无不书写,牧童、仆役之口无不谈说我们的诗。其抄写刻录,沿街叫卖于街市,或藉以交换酒、茶的人,到处都是。甚至有盗窃姓名,任意自售,混杂其间,也无可奈何。又鸡林国(今属朝鲜)的商人急切求买,自己说:'本国宰相,每以一金换一篇,特别伪造的诗篇,宰相往往能辨别。’自有诗篇、文章以来,未曾流传得如此广泛。”
据西晋人虞溥《江表传》,孙权的叔父孙济酷爱喝酒,曾经说:“平常随处欠人酒债,想要典当这件擂袍偿还酒钱。”
说明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广受欢迎,遍及王公贵族、贩夫走卒,而且老少咸宜,无远弗届,远在朝鲜半岛的鸡林国宰相也重金求购。但他的讽谕诗也得罪了权贵,藉故指责他越权奏事,诬陷他作诗有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因此他在〈与元九书〉中不禁感叹:“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琵琶行〉中的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正是他此时的作品。
起初白居易为报答的提拔,冒死进谏,惹得宪宗不悦,多亏李绛劝宪宗要广开谏言之路。但被贬后的他已无心政治,“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然而白居易毕竟是个勤政爱民的官员,任杭州刺史期间,疏井修堤,写下治水要领〈钱塘湖石记〉,刊于石上,也就是有名的“白公堤”。调任苏州刺史后,平均赋税,解除民间疾苦。当他因病离职,许多人痛哭流涕追送了十几里,那时“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刘禹锡〈白太守行〉)可见他受民众爱戴的盛况。
修佛使白居易面对困境能淡然处之,于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晚年他已是一心向佛的香山居士,对世事早看淡了,故言“人言世事何时了,我是人间了事人。”(〈百日暇满少傅官停自喜言怀〉)还劝别人记住,痛苦多是自找,追逐名利只会自取灾祸,作诗云:“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感兴二首〉)
白居易对于自己的诗歌天才,还有另一番说法。传说宰相房管前世就是个参禅的和尚,诗佛王维自称前生是个画家,白居易也打坐入定,用宿命通功能看到了自己多生多世背负的诗歌缘分。(〈自解〉:“房传往世为禅客,王道前生应画师。我亦定中观宿命,多生债负是歌诗。不然何故狂吟咏,病后多于未病时。”)所以白居易的天生聪慧,六七个月能识字,五六岁识得声韵,也有其宿世的缘由。
孙济嗜酒,到处欠人酒钱,只得拿棉袄还酒债。俗话说:“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贪杯不仅误事,还会伤身。就医学角度而言,酗酒使大脑额叶功能低落,也会引发高血压、肝硬化、胃溃疡等。烟酒皆危害身体且容易上瘾,不妨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