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段自镇江至望亭,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其中镇江至丹阳,地势最为高亢,多冈陇地区。运河水在这一段的流向亦以丹阳为分界。整个河段,一般汛期有江水内灌,以利舟航;冬春枯水时,长江水位低落,常患水量不足。
为了节制水流,维持运道水深,以利转漕,历史上曾在这一河段的南北两端设堰(埭)闸,控制水量。堰闸的始创时期,文献记载不详,但镇江城南的丁卯埭,至迟在晋代已经设置。到宋淳化(990)以前,这一河段运河上已设有京口、吕城、奔牛、望亭等4堰,分级蓄水,维持通航。
这些堰闸,唐宋以来,各代均有兴修,或改堰为闸,或废闸复堰,至清末才逐渐毁坏。上述堰闸中,特别由于镇江附近长江主泓道的变迁,运河人江口门经常受到江潮挟带泥沙淤塞的威胁,因此运河的入江口门不得不经常变动。
在历史上,镇江附近运河入江口***开凿有5个,即丹徒口、谏壁口、甘露口、小京口和大京口①。隋代以前,运河的入江口在丹徒,对面滨江的为今扬州扬子桥,江面阔40里。后来由于扬子桥以南的江面积沙为洲,因其形状如瓜,称为瓜洲。
唐开元以后,沙洲面积日广,民居其上,渐为大江南北交通襟喉,这时江面已束狭为20余里。开元二十五年(737)时,齐瀚迁润州刺史,以“州北隔江,舟行绕瓜步,回远六十里,多风涛”②,便奏请于京口埭下直趋渡江20里,开伊娄河于扬州南瓜洲浦,长25里,即达扬子镇,并立伊娄埭,官收其入,亦曰伊娄堰。
说明开元后因扬州一侧江滨沙洲的淤积,并与北岸连成一体,为减少漕船在江中迂回航行的风涛之险,运河在镇江的入江口门已从丹徒口移至京口埭下。宋时,瓜洲渡口江面犹18里。清道光初年(1820年前后),江宽仅七八里,当时江岸直逼镇江蒜山、北固山、象山脚下,金山、焦山均为江中孤岛。但随着长江主泓道的逐渐北徙,明末清初,瓜洲一带江岸已开始受冲。
据《瓜洲续志》记载,到道光十年(1830)以后,瓜洲城“逐年愈坍愈甚”,至光绪元年(1875)瓜洲全城沦人大江,居民移居旧城以北的四里埠,这就是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