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中国有什么著名的古典爱国诗词

中国有什么著名的古典爱国诗词

古典爱国诗词选读</b>(二) 塞上曲 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严武(公元726—765),字季鹰,唐华州(今陕西华县人)。任东川剑南节度使。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破吐蕃,封郑国公,加检校吏部尚书。《塞上曲》是乐府旧题。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七月,当时吐蕃尽取河西、陇右地。十月,吐蕃攻入长安,代宗东走陕州。郭子仪大兵压境,逼使吐蕃退去。十二月,吐蕃攻陷松州、维州、堡州,于是剑南西山都被吐蕃占领。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代宗命严武任剑南节度使。九月,严武破吐蕃,拔掉当狗城,又拔盐川城。这首诗是严武为击败吐蕃,收复失地而作的。“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这里的“秋风入汉关”,即指吐蕃攻入唐朝的关隘,占领唐朝的土地。“朔云边月”,也指吐蕃的兵力。吐蕃本在西边,这时尽取河西、陇右地,兵力已到了西北边界,所以称“朔云”,即北方的战云。“边月”,边地的月,借指吐蕃的势力。“满西山”,即指西山为吐蕃攻占。“西山”,在成都西,一名雪岭。杜甫《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西山一带有三个城,即松州、维州、堡州,都被吐蕃占领了。“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飞将”,即汉将李广,这里指严武部下将领。严武击败吐蕃军七万,所以说不让敌军有匹马回去,主张彻底消灭。这首诗写在吐蕃入侵、占领三个州以后,严武为了保卫疆土,英勇抗击,收复失地,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 塞下曲·其二 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公元748—799),字允言,唐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塞下曲》,也是乐府旧题,这是借旧题作诗。这首诗是吟咏战功突出的将军。诗中用了一个典故。《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李广是汉朝名将,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这里用李广来比唐朝的将军。“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史记》里只讲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草中石怎么会看作虎呢?这个诗句就写得好,因为“林暗”,看不清楚,所以错认作虎。不仅这样,还有“草惊风”,就是,风吹草惊。草怎么会惊呢?那是风吹草动,动得使人吃惊,让人想到“风从虎”,这就误认为虎了。于是“将军夜引弓”,中间加个“夜”字,误认的可能性更强,便拉弓发射,“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平明”,天刚亮时。“白羽”,用白色羽毛附在箭杆上的箭。“没在石棱中”,箭头埋在石头的棱角中。石头有棱角,箭头可以插在棱角中,是合理的。这样,写将军像李广那样,使敌人害怕,就把击败敌人、保卫边疆结合起来了。 塞下曲·其三 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首诗写单于逃跑,唐军追击的景况。诗的内容与上首有关,都是写抗击敌人、保卫边疆的内容。这首诗着重写将军的声威,使单于害怕;所以这里不写战斗,只写单于逃跑了。“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单于”,匈奴部族首领。此句是说敌人怕唐军的强大、主将的声威,不敢作战,就在月黑之夜逃跑了。“月黑”,指没有月亮的黑夜。雁在高空飞行,应当是看不见的,大概其叫声还可以听见。单于在黑夜逃跑的声息也可以听到,所以用“雁飞高”来衬托。唐军发觉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要派轻装骑兵去追击,可是碰到下雪,大雪落满在弓刀上。这里不记追到没有,只写执弓刀的追军的形象。这个“大雪满弓刀”,当是追逐归来时的形象,胜利已在不言中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英宗时为直史馆,神宗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轼上书论它的不便,自请调到外地去。因而到杭州去做通判,后调密州知州,又调潮州。有人告他的诗讽刺朝廷政治,贬官到黄州。在黄州东坡筑室,自号东坡居士。哲宗时召还,官至礼部尚书。绍圣中又贬官到惠州、琼州,后赦还,到常州病死。他是北宋大文学家。著有《东坡七集》。《江城子》是词牌名。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始于唐,盛于宋,每首词皆有调名,称词调。原来是配合音乐可以唱的,有两阕,即音乐奏两次,中间停一下,称上阕、下阕,或上片、下片。后来唱法失传,便成了长短句诗了。这首词写在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时。在十月里,他到铁钩去打猎。这年作者40岁,他已自称老夫。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古称青年为“少年”。这句是说我姑且发出青年人的狂态,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句是说戴着织锦做的帽子,穿着貂鼠皮毛的袍子,带着上千骑把山冈都占满了。“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这句是说为了报答全城的人民都出来跟随着他,看他打猎,像看三国时代孙权射虎那样。“太守”,汉朝一郡的地方长官,苏轼做一州的地方官,相当于汉朝的太守。三国时代的孙权曾经射虎,这里用来自比。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这句是说酒喝到高兴时胆气还壮,鬓发微白又有什么妨碍。“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冯唐”,汉文帝时的一个郎官。当时,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太守魏尚打败匈奴,报功时因杀敌数字与实际稍有出入,就获罪割职。冯唐劝汉文帝不要这样对待有本领的臣子。汉文帝听了,就派冯唐拿了节信去赦魏尚的罪,仍旧用他为云中太守。在这里,作者自比魏尚,希望朝廷能起用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会”,将要。“雕弓”饰有彩绘的弓。“如满月”,把弓完全拉开,像个圆月,说明臂力强。“天狼”,星名,比作西夏。当时西夏侵扰西北边境,所以要射天狼星。这首词,通过作者出猎的描写,表达了为国杀敌、保卫西北边疆的爱国热情。全词意气豪迈,富有热情。 闻 捷 苏轼元丰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谒王文父于江南。座上,得陈季常书报,是月四日,种谔领兵深入,破杀西夏六万余人,获马五千匹。众喜忭唱乐,各饮一巨觥。 闻说官军取艺訚,将军旗鼓捷如神。故知无定河边柳,得***中原雪絮春。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是格律诗的一种。格律诗有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七绝是每句七个字***四句,要讲平仄的。这首诗有小序,说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十月二十二日,苏轼在江南进见王文父,在座上,得到他朋友陈季常来信报道:这月四日,宋西方守将种谔领兵攻入被西夏国占领的边地,破杀西夏六万多人,得马五千匹。大家高兴歌唱,各饮酒一大杯。“忭(音变)”,喜欢。这首诗说:“闻说官军取艺訚,将军旗鼓捷如神。”听说官军夺取了敌人的马匹,将军用兵快得像神道。“取艺訚”,即取马,西夏国称马为“艺訚”。“旗鼓”,进攻时举旗击鼓,指进攻。“故知无定河边柳,得***中原雪絮春。”西夏在无定河一带养马,宋军是在无定河一带夺马的。“无定河”,源出绥远,有三源,汇合后为无定河,流入陕西,至清涧入黄河。宋军攻入无定河,所以说无定河边的柳树也像宋朝中原的柳树那样,柳絮飞扬时像飘雪,使两岸有了春色。本来那里为西夏军占领,好像没有春天,现在击破了西夏军,那里好像也有了春天。这首诗赞美宋军击破西夏军,反映爱国精神。 再送蒋颖叔 苏轼使君九万击鹏鲲,肯为阳关一断魂。不用宽心九千里,安西都护国西门。 这首七绝作于宋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任礼部尚书时。“蒋颖叔”,名之奇,宜兴人,由户部侍郎知熙州(今甘肃临洮),加强守备,防止西夏侵犯。苏轼曾作《送蒋颖叔帅熙河》,这里又写了《再送》诗。这首诗说:“使君九万击鹏鲲”,把蒋颖叔比作“鹏鲲”。《庄子·逍遥游》里说鲲鱼化为大鹏,飞上九万里高空,起飞前,“水击三千里”,在水面上击水三千里才起飞。这里把蒋颖叔称为“使君”,指朝廷派他到边关去,他像鹏鲲那样击水三千里高飞九万里,比喻他是杰出的英雄。“肯为阳关一断魂?”“阳关”,在甘肃敦煌南,唐人认为出了阳关就到了西域,所以唐代王维《渭城曲》写“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作为送别的歌。梁朝江淹《别赋》说,分别时是要“消魂”的,“消魂”即“断魂”,表示极悲伤。这里说,怎么肯为了分别而悲伤呢?“肯”,岂肯,怎么肯,即不肯。“不用宽心九千里,安西都护国西门。”你跋涉数千里去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库车),那里不过是祖国的西大门,所以不用说宽心话来作安慰。这首诗,对蒋颖叔去镇守西部边疆,既不说朋友远别的话,也不说边疆生活的艰苦、对敌斗争的困难,却写得豪情满怀。诗中鼓舞友人戍边的壮志,赞美他身负重任,含有祝贺友人为保卫祖国西大门而立功的意味,充满爱国精神。</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