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来源 南朝时,九华山以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唐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数游九华山,睹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触景生情,在与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中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因此“九子山”改为“九华山”。 历史事件 相传唐开元(713~742)末年,新罗国高僧金乔觉来九华山开辟地藏道场,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
唐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数游九华山,睹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触景生情,在与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中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因此“九子山”改为“九华山”。李白吟九华山诗云:“昔在九江(长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其中“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句成为描绘九华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绝唱。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
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道场,金乔觉驻锡九华,苦心修炼数十载,唐贞元十年(794年),于九十九岁高龄,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根据金乔老的行持及众多迹象,僧众认定他即地藏菩萨化身,遂建石塔将肉身供奉其中,并尊称他为“金地藏”菩萨。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由此名声远播、誉满华夏乃至全球,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应化圣地。据明代编《池州府志》,清代《九华山志》等文献记载,东晋隆安五年(即401年),天竺僧杯渡禅师来山传经布道,创立茅庵,《安徽通志》卷四十载,晋隆安五年,杯渡禅师创寺于九华山。百年后的503年,有僧人伏虎,居拾宝岩,建伏虎庵为道场。唐开元(713--741)末年,有僧檀号,张姓,自郡馆至,为乡老胡彦请住,广度男女;触时豪所嫉,长吏不明,荧其居而废之。该时期,佛教凭特异功能(如杯渡)或凭乡老/举荐(如檀号),虽播下了佛教的种子,但末能常住九华。
佛教立足九华(中、晚唐)。唐开元末,金地藏卓锡九华,洞居涧饮闭目苦修,感动诸葛节等人,买檀号旧地,建化城寺。金地藏圆寂后,肉身不坏,后人建肉身塔供奉,九华山化城寺被辟为地藏菩萨灵迹。地藏道场名声渐播。此间,佛教靠苦行感化,靠名僧奠定根基,而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更增添了九华山的名气。南宋末禅宗的进入,明清四大名山之一。南宋末,临济宗、曹洞宗先后传入九华山,为九华山佛教输入了血液。其间有希坦等一大批诗僧组成的九华诗社及《九华诗集》;因反秦桧并遇迫害而名声大振,圆寂后被尊为定光佛的宗杲传经化城寺;北、南两宋,王安石、范成大等名臣墨客游览九华山;清初四帝弘佛,尤其是明代无瑕和尚,百岁圆寂,肉身不坏,封为应身菩萨,遂使九华山在明末清初为江表诸山之冠,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此间佛教主要靠自身主动吸收新养份,名僧行持而兴。文人骚客的雅助、帝王的扶助,遂使九华山佛教至于鼎盛。九华山佛教结社护教(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九华山成立佛教协会,结社护教。成立九华山佛学院加强佛学研究与交流,广泛增进同朝、印、日等国外佛教界的交往。此间佛教对内主要靠自立自强、对外靠扩大交往,扩大国际影响。建国后至今。从建国初农禅两不误到文化大革命浩劫。期间虽有佛教界鼎力支持抗美援朝的壮举,但佛教的正常活动受干扰;改革开放后,九华山抓住大好机遇,成立协会、建立佛学院、保护文物、开展学术交流,九华山佛教也随对外开放、旅游产业的兴起真正走向世界。 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为九华山幽奇秀丽的风光倾倒的同时,时常也会抒发自己慕仙怀古的情怀,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这些浪漫清逸的诗歌,为九华山的灵山秀水更添许多宗教文化意蕴。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李白
《九华山赋》王守仁
《龙池》高子洪
《过九华山》苏辙
《咏斧柯岭》陈岩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李白
《费征君旧居》张宾
《赞九华山》刘禹锡
《列仙峰》陈岩 地藏王
九华山开辟为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成为一千多年来僧侣及大众的朝圣地,缘起于新罗国僧人“金地藏”的修道故事。新罗国王族金乔觉,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到九华山求法,经南陵等地登上九华山,于山深无人僻静处,择一岩洞栖居修行。当时九华山为青阳县闵员外属地,金乔觉向闵氏乞一袈裟地。闵员外以为几亩或数顷都不在话下,何况只是区区一袈裟地,自然不暇思索、慷慨应允。金乔觉袈裟轻轻一抖,展衣后竟遍覆九座山峰。闵员外既十分诧异,又大开眼界、叹未曾有,由静而惊,由惊而喜,心悦诚服地将整座山献给“菩萨”,并为持戒精严、艰苦修行的高僧修建庙宇。
陵阳子明
据九华山古山志记载,西汉中叶的道教代表人物之一窦伯玉,字子明,丹阳人。他曾为陵阳县令,以道家清净无为的道理治理县政,化导民众,卓有政绩,世人称之为“陵阳子明”。《列仙传》等书记载,他曾放生小白龙于九华山(属陵阳山区)的游龙涧,后小白龙为报恩而密授他修仙要诀。他依法于九华山苦修,终于一日乘白龙仙去。传说伯玉飞升时,白鹤翔舞其上。后来他的两个女儿采薇于九华山仙姑尖峰顶时,他下凡面授她们道术,不久她们也成仙飞升而去。
采药炼丹
三国时期,道教人物赵广信,从东吴入九华,采药炼丹,相传丹名为“九华丹”。晋代著名道教人物葛洪,也曾炼丹于九华,居住于真人峰。今卧云庵北,有葛仙丹井,双峰下,有葛仙洞。
张果老
“八仙”中的张果老,唐朝时,初隐居于中条山中。传说他爱骑白驴,能日行万里,休息时则将白驴折为纸纳入竹箱中。唐玄宗闻其道行高洁,非常仰慕,以玺书迎至京都,欲以美丽的玉贞公主许配给他。张果老拒不奉诏,大笑而去。不久他骑白驴到了江南九华山,在拾宝岩观花时,驴行石上,留下蹄迹一道,至今宛然可见,后人称之为“果老石”。
赵知微
唐朝高道赵知微,曾建延华观于九华山凤凰岭,并炼丹于大还岭和沙弥峰。其道术高妙,闻名遐迩。皇帝屡次诏令亦不出山,乃钦赐碧云星冠,青霞羽衣。传说他曾带领众人登九华山会仙峰,时值中秋阴雨,而到峰之绝顶时则忽然万里无云,月如明镜,诸峰呈露,景色奇丽,就象别有天地一样令随从们惊异不已。赵知微曾与弟子们在凤栖峰岩下植桃千树,花皆碧色。桃子成熟时落在涧中随水流出,居民们视之为仙果。他仙去后,人们命名其岩为“碧桃岩”,其涧为“浮桃涧”。
仙翁
九华山旧志载,山民宁成曾于山中遇仙翁,并得食仙翁所赠仙桃,后宁成亦隐居山中修仙。入九华采薪的邓羽,遇异人授符箓,遂能呼风唤雨,疗病除妖,甚为灵验,后亦入九华山修道,不知所终。据旧志记载,仙人峰为窦子明、刘光世、杨元秉、陈升卿所经游处。顶昂石坛,夜吐金碧光。有樵夫曾入万壑烟霞中,见若仙者在此。岁旱之时,用柴燔烧其坛,则会下雨。古仙峰上传说曾有仙人居住于此。列仙峰顶石有人形,接踵而从,俨然仙侣之列。传说有一柯姓樵夫遇二仙下棋并得食仙肴之处,被称为“斧柯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