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一去二三里古诗

一去二三里古诗

 一去二三里古诗赏析 1

 一去二三里

 作者:

 一去二三里(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是邵康节所作的诗,又名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山村咏怀)(宋)邵康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邵康节(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飘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之后,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但是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一去二三里古诗赏析 2

 谈古诗《一去二三里》的教学

 修订后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中的《一去二三里》是首流传十分广的古诗。一去二三里使人想到诗人郊游或因事外出,一走就是两三里路;烟村四五家则是诗人看见沿途炊烟袅袅,几户人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仿佛让人看到数座亭台耸立,路边的野花昂首怒放。

 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及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和朗读、背诵指导,对诗句资料的明白不作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区分两类字的不一样要求,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学会的生字有10个。对这些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要求会认的有5个字,只要求读准字音。同时还要求掌握9种基本笔画。这9种基本笔画和10个要求学会的生字,都将为学生今后超多识记和书写汉字奠定基础,作用不可忽视,教学中要将识字作为重点,还要注意两类字的处理方法有所不一样。

 初读课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并且让学生用不一样符号画出要求学会和会认的字,对这些字要多读几遍,然后出示生字卡片,采取多种形式反馈两类字字音的掌握状况。10个要求学会的字,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透过观察插图,反复朗读进一步意会。而5个要求会认的字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读完课文后,应集中指导学生认识笔画、识记字形、书写汉字,要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九个基本笔画应引导学生了解笔画名称、运笔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认识笔画的同时练习书写笔画,透过实践加深认识。生字的书写必须要强调笔画顺序以及如何在田字格内写得端正、匀称,同时还应十分重视教给孩子正确的执笔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加强朗读、背诵的指导

 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教学时要多读。要力避对古诗的词句做主动的讲解。否则,不但会破坏诗中形象的完整性,损害诗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心性。更不能旁证博引,探幽发微,把学生弄得懵懵懂懂。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牢记心中,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明白。

 古诗反复吟诵,才能读出韵味来。要让学生透过小声读、齐读、分组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教师可透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方法。例如:教师可用简单、舒缓的语调朗读本诗,让学生体味到一种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利用朗读的律动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同时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辅以手势、动作,学生跟着老师一边吟诵一边做动作,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读古诗要强调背诵,哪怕学生一时不可能完全明白,但熟读成诵,时刻久了,就会逐步明白。因此,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有助于增强语感、增强记忆,可使儿童在舒缓的读诵、细细的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诗中情境

 诗句描述的情景,透过图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忙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教学本诗,可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这样整首诗的资料变得形象化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也调动起来了。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本诗,还能够让学生各自读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然后动笔画简笔画。学生作画,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形象化了,进入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乐在其中。音乐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因此本课教学如能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也是理想的手段。可在教师、学生诵读诗歌的同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