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唐]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

[唐]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

[唐]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1

 [唐]杜甫《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释:

 1、上句言其色之美,下句喻其品之高。绝代:犹绝世、举世无双,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世”为“代”。幽居:隐居。空谷:幽深的山谷。

 2、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女子,据后“官高”句,则佳人出于官宦人家。

 3、依草木:应上“幽居空谷”。

 4、关中:今陕西中部一带,此实指长安。天宝十五载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丧乱:指安史之乱。

 5、“官高”二句:谓连兄弟的尸骨都不能收殓,官高又有何用?

 6、世情:世态人情。恶(wù):厌恶,嫌弃。衰歇:衰败失势。

 7、转烛:比喻世事变幻,富贵无常;亦喻时间变化迅速,转瞬即逝。

 8、轻薄儿:夫婿喜新厌旧,故曰“轻薄儿”。

 9、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10、合昏:即夜合花,又名合欢花,朝开夜合,故曰“知时”。

 11、鸳鸯:水鸟,雌雄上句言其色之美,下句喻其品之高。江总《闺怨篇》:“池上鸳鸯不独宿。”

 12、旧人:指弃妇,佳人自谓。

 13、“在山”二句:徐增曰:“此二句,见谁则知我?泉水,佳人自喻;山,喻夫婿之家。妇人在夫家,为夫所爱,即是在山之泉水,世便谓是清的;妇人为夫所弃,不在夫家,即是出山之泉水,世便谓是浊的。”(《说唐诗》卷一)仇兆鳌则曰:“此谓守贞清而改节浊也。”(《杜诗详注》卷七)亦通。

 14、“侍婢”二句:极写佳人生活之艰苦凄凉。侍婢卖珠,见其生活拮据。牵萝补屋,见其所居破败。萝:即女萝,一种有藤植物。

 15、“摘花”句:花以插发,而佳人却摘而不插,说明无心修饰,亦“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卫风·伯兮》)意。

 16、“采柏”句:柏实味苦,自不能食,却常常采满一把,有清苦自甘、其苦自知意。动:常常。掬(jū):两手捧取。

 17、翠袖:泛指佳人衣着。

 18、修竹:长竹。竹有节而挺立,以喻佳人的坚贞操守。

 赏析:

 诗中佳人的形象典型而又独特,可怜而又可敬。国难当头,家庭破败,个人被弃,遭遇是悲惨的。诗人用赋的手法叙述佳人的悲惨遭遇和孤苦生活,又用比兴的手法赞美她的高洁情操,将客观描写与主观寄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着意塑造的绝代佳人身上寄寓了诗人自己的感慨和理想。

[唐]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2

 《佳人》原文

 作者:唐·杜甫

 绝代有佳人(1),幽居在空谷(2)。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3)。

 关中昔丧乱(4),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5),不得收骨肉(6)。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7)。

 夫婿轻薄儿(8),新人美如玉(9)。

 合昏尚知时(10),鸳鸯不独宿(11)。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12)。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13),牵萝补茅屋(14)。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15)。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16)。

 《佳人》注释

 (1)绝代:冠绝当代,举世无双。佳人:貌美的女子。

 (2)幽居:静处闺室,恬淡自守。

 (3)零落:飘零沦落。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4)丧乱:死亡和祸乱,指遭逢安史之乱。

 (5)官高:指娘家官阶高。

 (6)骨肉:指遭难的兄弟。

 (7)转烛:烛火随风转动,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8)夫婿:丈夫。

 (9)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10)合昏:夜合花,叶子朝开夜合。

 (11)鸳鸯:水鸟,雌雄成对,日夜形影不离。

 (12)旧人:佳人自称。

 (13)卖珠:因生活穷困而卖珠宝。

 (14)牵萝:拾取树藤类枝条。也是写佳人的清贫。

 (15)采柏:采摘柏树叶。动:往往。

 (16)修竹:高高的竹子。比喻佳人高尚的节操

 《佳人》翻译

 有位举世无双的美人,隐居在空旷的山谷中。

 她说自己是高门府第的女子,飘零沦落到与草木相依。

 过去关中一带遭遇战乱,家里的兄弟全被乱军杀戮。

 官居高位又有什么用?自己兄弟的尸骨都无法收埋。

 世俗人情都厌恶衰败的人家,万事就像随风而转的烛火。

 丈夫是个轻薄子弟,抛弃了我又娶了个美丽如玉的新人。

 合欢花尚且知道朝开夜合,鸳鸯鸟成双成对从不独宿。

 丈夫只看见新人欢笑,哪里听得到旧人哭泣?

 泉水在山里是清澈的,出了山就浑浊了。

 让侍女典卖珠宝维持生计,牵把青萝修补茅屋。

 摘下来的花不愿插在头上,喜欢采折满把的柏枝。

 天气寒冷,衣衫显得分外单薄,黄昏时分,独自倚在修长的竹子上。

 《佳人》赏析

 这首诗作于759年(乾元二年)秋季,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在此之前,杜甫被迫辞掉华州司功参军职务,为生计所迫,携带妻子,翻山来到边远的秦州。杜甫对大唐朝廷,竭忠尽力,丹心耿耿,最后却落得弃官漂泊的窘境。即便是在关山难越、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仍始终不忘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样的不平际遇,这样的高风亮节,和诗中女主人公是很相像的。因此,这首诗既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寄托。诗中人物悲惨的命运与高尚的情操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既让人同情,又令人敬佩。诗人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悲苦的生活,同时用“比兴”的手法赞美了她高洁的品格。全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感人肺腑,能强烈地引起读者的***鸣,是杜甫诗中的佳作。

 全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倾诉被丈夫抛弃的大不幸。第三段,赞美佳人虽遭不幸,尚能洁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开头两句点题,上句写其貌之美,下句写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环境,衬出佳人的孤寂,点出佳人命运之悲,处境之苦,隐含着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以上四句是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从此处以下转为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当年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兄弟们惨遭杀戮。官位高也没有什么用,他们死后连尸骨都得不到收殓。“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这里指长安。756年(天宝十五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官高”呼应上文的“良家子”,强调绝代佳人出自贵人之家。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这四句托物兴感,刻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宋代的刘辰翁评论说:“闲言余语,无不可感。”“转烛”,以风中的烛光,飘摇不定,比喻世事转变、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写负心人的无义绝情,被抛弃的人伤心痛苦。在佳人倾诉个人不幸、慨叹世情冷漠的言辞中,充溢着悲愤不平的情绪。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强烈对照,被遗弃女子声泪俱下的痛苦之状,如在目前。夜合花朝开夜合,所以说“知时”。鸳鸯则多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这几句似悲似诉,佳人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洁端丽之意。同时,可见佳人居家环境的简陋清幽,生活的清贫困窘。浦起龙评论说:“这二句,可谓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无此语也。”它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但在这首诗中,有多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或以新人旧人为清浊,或以前华后憔为清浊,或以在家弃外为清浊,或以守贞为清、改节为浊。还有人认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妇人为夫所爱,世人便认为她是清的;为夫所弃,世人便认为她是浊的。另一种解释是佳人怨其夫之辞。人处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在山,没有什么能影响其清澈。佳人的丈夫出山,随物流荡,于是就成了山下的浊泉。而她则宁肯受饥寒,也不愿再嫁,成为那浊泉。这就像晋代孙绰《三日兰亭诗序》所说的那样:“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末尾几句以写景作结,刻画出佳人的孤高和绝世而立,画外有意,象外有情。在体态美中,透露着意态美。这种美,不只是一种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种理想美。诗句暗示读者,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经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劲节的绿竹,有着高洁的情操。诗的最后两句,为后人激赏,妙在对美人容貌不着一字形容,仅凭“翠袖”、“修竹”这一对色泽清新而寓有兴寄的意象,与天寒日暮的山中环境相融合,便传神地刻画出佳人不胜清寒、孤寂无依的幽姿高致。

 这首五言古体诗,从开篇一路下来,都是“说”,到了结尾两句,才以一幅画面忽然结束。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没有拿一个结局去迁就读者的胃口,而是用一个悬念故意吊着读者的胃口。读过这首诗的人,一闭上眼睛,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绝世美貌却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风中,在黄昏里,衣裳单薄,孤伶伶地站在那里,背靠着一丛竹,眼里流露着哀愁。

 在古代,以弃妇为题材的诗文不乏佳作。如《诗经·卫风》中的《氓》,汉乐府里的《上山采蘼芜》等,而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写被废弃的陈皇后,其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娱”两句,正是杜甫《佳人》诗题的来源。杜甫很少写专咏美人的诗歌,《佳人》却以其格调之高而成为咏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见其品质之清,侍婢卖珠见其生计之贫,牵萝补屋见其隐居之志,摘花不戴见其朴素无华,采柏盈掬见其情操贞洁,日暮倚竹见其清高寂寞。诗人以纯客观叙述方法,兼采夹叙夹议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个在战乱时期被遗弃的上层社会妇女所遭遇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佳人》评析

 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

 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佳人》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杜甫的诗全集栏目。()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