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宋代咸淳四年常州知州史能之主纂的《咸淳毗陵志》(三十卷),距今已有七百三十余年历史。是为今人所能见到的现存最早的常州地方志书,亦是全国仅存的十余种宋修府志书之一。
它主要记载了自春秋吴季子采延陵邑至南宋咸淳年间常州地区(辖晋陵、武进、无锡、宜兴)的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军事、人口、风土、物产、人物、古迹等发展演变的大量史事,是一部能够为我们今人及后人系统了解和研究春秋至宋时常州历史的重要史书。其史料价值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保存了现有最早的常州版图,对我们了解宋时常州的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具有重要帮助。二是保存了诸多至今已是唯一可据查考的原始史料。三是记载了很多历代有关常州的历史文献,其中有些佚文尤显其重要历史价值。四是其采用纲目式和图、表、文字并用记述的编纂体例和方法,成为后世修志的范本,并对至今修志仍有其深远影响。清郡人赵怀玉在重修时称其为"体例赅备,可称良志。"因此,该书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方志史书的重要资料。
但惜其成书以来,兵燹水火、社会动荡、历史尘埃诸多原因,使仅存于世的《咸淳毗陵志》宋代原刻孤本,今被收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宋刻本原为晚清陆心源藏本,惜已残缺,原刻本现仅存卷七至十九和卷二十四,其余均为陆氏抄配补整。另外,《咸淳毗陵志》目前所知有八种抄本,除日藏本外,其余收藏于南京、上海、北京和北京大学等图书馆,但这八种抄本各有抄误和缺漏较多。对此,经由政协常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案,常州市人民政府为抢救和整理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对挖掘和整理《咸淳毗陵志》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居丽琴副市长专门批示,由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对《咸淳毗陵志》的整理点校和重刊工作,旨在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古地方志善本,使其化身千百,为学界所应用,为大众所***享,传承于后世。
常州方志最早的当属图经,编于唐代,均已失考,而成于北宋有名可考者。宋淳熙邹补之所编的《毗陵志》,是第一部突破图经体例,而以"志"书体例编纂的常州方志。其内容基本上为《咸淳毗陵志》所沿用,《咸淳毗陵志》在引用它时称为"旧志",而引用北宋图经则称为"潘令经"或"祥符经"。
《咸淳毗陵志》流传不广的原因也与战乱有关。成书仅八年(德佑乙亥),即遭遇元兵南下,兵烽所及无不披靡,唯有常州失而复得,守城半年之久,陷城之日惨遭屠城,文天祥以"宋瞧阳"、"冤哉马邑屠"之语哀之,《咸淳毗陵志》自然也难逃此劫。
元代延佑二年,驰驿经量,访求旧志,仅得一部,刊刻于路学尊经阁,是为二刻本。由于元末战乱,常州城又遭兵火,乡邦文献再度罹难,板刻无存,故《咸淳毗陵志》元本难遘,藏书家无一著录。
明洪武初,朝命修志,郡人谢应芳受命重金购求旧志,得元刻《咸淳毗陵志》残缺本一部,谢应芳所编之志为洪武《毗陵续志》。而谢氏刻洪武志时一并所刻的《咸淳毗陵志》为明初三刻本,今天也仅有孤本存世。(北京图书馆藏)。
降及清代,再由郡人赵怀玉搜访到《咸淳毗陵志》明刻本后,又从吴翌凤家藏本抄补其中间所阙卷十一至十九,唯阙卷二十。时请郡人李兆洛校勘,于嘉庆二十五年刊行于世,是为四刻本。
此次点校和重修《咸淳毗陵志》,鉴于未能见到日藏原刻本,其它刻本均有不同抄误之处的情况,采用以赵怀玉刻本为底本,参以其它刻本对校的方法点校补阙。所用诸本为:
(一)清嘉庆二十五年赵怀玉刻本。(***三十卷,卷二十原阙)
(二)明刻本(存卷一至十,卷二十一至三十),北京图书馆藏本,《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出版。
(三)北配本(卷十一至十九),为北京图书馆藏明刻本的抄配部分。
(四)宁甲本(存卷十一至十九,卷二十一至三十),民国抄本。(南京图书馆藏)
(五)宁乙本(存卷一至十九,卷二十四),清抄本,南京图书馆藏。
(六)永乐志,即《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著录的《洪武常州府志》(即谢应芳《毗陵续志》),实为永乐朝以前常州一府四县,即武进、无锡、宜兴、江阴多部地方志的汇编,如宋《咸淳毗陵志》,元《大德毗陵志》、《泰定毗陵志》,明《洪武毗陵续志》,宋绍熙初修、绍定再修的《江阴军志》,宋《宜兴风土旧志》,元《无锡志》等,以《洪武毗陵续志》为宗。(上海图书馆藏)
(七)[成化]重修毗陵志四十卷(成化志)。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成化十八年增刻本。
由于本书抄本较多,故对照底本,凡此系统诸本异文相同者,校记中不一一列出各本名称,统称之为"诸本",以图省文。个别本子异文可取,仍具其名。此外,还以《二十四史》和《全唐文》、《全唐诗》、《全宋文》、《全宋诗》、《全宋词》、《常郡艺文志》、《四库全书》中各家文集等丛书、类书作以参校,以正讹误。同时,对文字进行必要的校正,还尽可能利用有关书籍数据补出原书的阙卷、阙文、阙字,改正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