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咏竹诗赏析
王传学
?清代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酷爱画竹、写竹。他写的咏竹诗意境隽永,蕴含着很强的哲理性。他晚年时画了一幅《竹石图》,图中一瘦石兀然而立,几竿修竹傍石而生,竹身清秀挺拔,竹叶疏密错落,全幅画虽不着色,却使人感到青翠的秀色和超然的风韵。画家自己为这幅画题诗道: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诗的前两句以画竹四十年昼思夜想之像,通过想象,比喻在专注某一件事时,不仅要注重社会实践,还应不断地思考,用“思”指导实践,由实践不断丰富“思”之内容。第三句是说要削尽冗繁,画出清瘦之竹。“冗”和“繁”都是多的意思,“瘦竹”是诗人追求的理想之竹,诗人酷爱清瘦之竹,在他的咏竹诗中也是多次提到,这是诗人取削冗繁、留瘦竹之事像,比喻要实现心中所追求之事,应去除繁杂、多余之物,留其精髓之处,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第四句说画竹达到“生时是熟时”的境界,“生”本义为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后有生的、未煮熟之意,与“熟”相对。这里,以“生”“熟”之像,比喻做事由“生”到“熟”,达到熟练之时,还应设法创新,避免千篇一律,做到“熟”中有“生”的境界。
?诗人一生画竹、写竹四十余年,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感慨良深。“画到生时是熟时”,正是诗人艺术生活的哲理总结,它表现出诗人不懈追求至美艺术的精神。诗中“日写”、“夜思”阐明了写作要勤写多思的道理。“削”“留”则启发我们写文章应删繁就简,使之脉络清晰。“生”“熟”两词启示我们文章要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才会成为好文章。他曾对友人说,画竹要经历三个阶段,达到三种境界。一是“眼中有竹”,二是“胸有成竹”,三是“胸无成竹”,这也许是对他的创作理念的最好诠释。
?诗人画竹写竹,把竹的生长作为自己生活处世的操守。他在《竹》中写道: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竹的物理属性,竹子一节又一节的生长着,一枝一叶随着时间的积累,积攒到千枝万叶,表面是写竹子的生长,其实不尽然。这里以竹子一节一节的生长和枝叶一枝两枝的积攒之像,比喻诗人人生旅途中一直坚守的情操。诗人并没有因为人生所处的不同境遇而改变自己的操守,而是一直坚持自己一以贯之的操守,就像竹子一生一直是一节节、一枝枝、一叶叶地生长一样。后两句是说,我自己不去开花,免得招来蜂和蝶。以竹子不愿与百花争相斗艳比喻诗人不愿同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情怀;以“蜂”和“蝶”比喻世俗世界的种种污浊之事。这两句通过竹子的清高不开花和不招惹蜂蝶比喻诗人自己不愿涉入世俗之事,也希望世俗中的污浊之事不要打扰他,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为人处世方式。
?诗人一生画竹、写竹,热情赞美竹子宁折不弯的精神。而竹子的坚定、挺拔、苍劲,又恰是诗人自身人格的写照。正如他在《竹石》一诗中所写的那样: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表面上是赞扬竹子宁折不弯、傲然挺立的气质,实则是表达诗人自己坚韧不屈、正直倔强、绝不向恶势力低头的精神品质。开头两句是说竹子牢牢生长在青山中,根紧紧地扎在破岩中,描写的是竹子内在的生长环境,以“咬”和“立”两个动作比喻诗人坚韧和顽强的品格;以“青山”和“破岩”比喻生存环境的艰难,以竹子在“青山”和“破岩”这样艰险的环境中生长,比喻诗人自身生存环境的不易;以竹子面对阻碍丝毫“不放松”之像,比喻诗人勇于直前,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勇敢果断。后两句是说竹子经历“千磨万击”,但仍然坚忍不拔,任凭东西南北狂风的摧残,这是对竹子生长的外在环境的描写,以摧残竹的“千磨万击”和“东西南北风”比喻恶势力对像诗人这类人的种种压迫,这里以竹子生长过程中虽经受千万击打仍坚韧顽强,比喻诗人自身虽经历种种磨炼仍能以乐观面对的心态。最后一句中的“任尔”二字是何等的洒脱,把诗人蔑视权贵、顽强不屈的精神画龙点睛般的刻画出来。这首诗以竹写人,运用取像思维方式,通过想象,把竹与人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竹之品质即人之品质,人之精神即竹之精神,带给我们生命的感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两句常被用来形容能够坚定人生理想,面对困难毫不动摇的品格的人们。
?诗人一生正直不阿,所以他笔下的竹子显得坚定、挺拔、苍劲。竹子这种宁折不弯的精神,又是诗人“清为官、勤为民”的亮节志向的生动写照,表现了诗人坚强不屈的豪迈气概。
?郑板桥一生坎坷,50岁才入仕途,先后在山东范县、潍县当过十二年知县,在做下层地方官时,为官清正,这期间的咏竹诗可以反映出他的“为官之道”。如他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诗中写道:
?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心系百姓和以民为本的思想情怀。诗人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尽职尽责,“萧萧竹”是指竹枝之间摇落的声音,以“萧萧竹”比喻民间苦难的呻吟声,“一枝一叶”比喻民间的琐碎小事。这里以诗人卧听萧萧竹之像,比喻诗人对民间百姓贫苦生活的关心和牵挂,即使是窗外风吹动的竹声,都能让诗人想到人民大众和他作为百姓父母官的责任;以“一枝一叶”关系着为官为吏的情感,显示诗人对百姓生活中的细小碎事的关切,表现了诗人亲民、爱民的可贵情怀。
?此诗借画竹陈民情,将以往咏竹诗中风流雅士的孤芳自赏荡涤殆尽,极大地开拓了咏竹诗的审美空间。
?乾隆十七年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板桥为民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表达自己不惜扔掉官帽,宁可回到秋江上去钓鱼,也不与官场上的贪官同流合污的心情:
?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这首诗是诗人被罢官临别潍县时为感谢全县百姓的送行而作。诗的前两句说,诗人罢官归去时,两袖空空没有积攒财富,“乌纱”指古代官员所戴的帽子,这里以“掷”乌纱这一动作比喻诗人离开官场的决绝之情,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毫不留恋,希望回到自然生活中去。第二句的“囊橐”指装东西的袋子,“萧萧”为简陋、萧条之意,“寒”有贫困之意。“两袖寒”是说两袖空空,什么也没有,这里通过诗人空空的两袖和简陋的行囊比喻诗人离官时所带之物少之又少,让人不由得想到“囊空如洗”和“两袖清风”之境,表现了诗人家境的清贫和为官的清廉。接下来两句描绘了一幅秋风江上垂钓的画面。郑板桥画竹、写竹以“清瘦”为主,表现竹之清正和坚韧挺拔,这里以写取“清瘦竹”,比喻诗人想要保留那份坚韧顽强的高洁品质,用“清瘦竹”“作鱼竿”在江上垂钓的洒脱之像比喻诗人虽被罢官,却对官场无所留恋,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喜欢平静生活的情怀。这首诗把诗人对腐败官场生活的厌恶和清正廉洁、向往无拘无束生活的情怀描写得淋漓尽致,其旷达之情令人钦佩。
诗人进一步发出对恶势力无所畏惧,要与之相斗争的声音,它在《题画》中写道: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后所作。意思是萧瑟秋风经过潇湘,触及岩石,穿过云层,习惯性地发出怒号的声音,席卷而来,但唯有竹子傲然挺立,全然不怕恶风的袭击,勇敢地与它搏斗。晚年的郑板桥虽生活窘迫,但他并没有因此苦恼,仍然散发着高昂的志趣,全诗以“秋风”比喻恶势力,以“触”和“穿”两个动词比喻秋风的来势凶猛,气势强大。这里的“竹枝”同样比喻的是诗人自己,以竹枝对来势凶猛的秋风的全然不怕和勇敢与秋风相争一千场之事像,比喻诗人虽年事已高,但他却老志弥坚,倔强不屈,面对恶势力无所畏惧,勇于与他们相博相斗的凛然气慨,使人为之感动。竹子高挺、正直、顽强,纵使能够吹掉所有灌木叶子的秋风,竹子也不为所惧,它不但能经受“千击万磨”的锤炼,也能在萧萧狂风中“挺然相斗”,以竹子这种特征比喻诗人自身所具有的顽强拼搏、不畏强暴的精神品质,形象生动,引人感慨。
?郑板桥的咏竹诗不仅能够表达情志,而且他能感悟出新意,通过写竹、画竹,取竹之像,表达一定的事理,耐人寻味。如《篱竹》:
?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这首诗体现了为人应“自强不息”、“求己”、“靠己”的人生哲理。首句是说竹林葱郁,竹荫碧绿。第二句的“荆杞”指荆棘和枸杞,古人一般用它们做护院用的篱笆。然而荆杞乃恶木也,竹乃清高之物,怎会以恶木做护竹的篱笆呢?这里“荆杞”比喻的是世俗之势,“竹”比喻同诗人一样的廉正、清雅之士。第三句,诗人种竹,养竹,又以竹作为“护竹”的篱笆,结合前面两句,用绿意缭绕的竹林不需要荆杞的庇护而只愿用“竹”护竹之像,比喻诗人不愿与世俗之势力纠缠,只愿做自己,自己保护自己,表现了诗人坚强自立、自强不息、一切靠自己的独立自主精神。最后一句话点明主旨。这句家常俗语通过“以竹护竹”之像,揭示了人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个简单而富有深意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