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且停亭的诗句

且停亭的诗句

进入老年要与时俱进,适应生命中的重要变化,

才能享受到新时期的“获得感”

文 / 旋涡风霖

我一生从不禁口,也不刻意讲究营养学,什么东东合我的味口我就吃什么,我看季羡林也是这样随性生活,活到极龄高寿;杨绛活到百岁发表感言说,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并告诫大家,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余秋雨说老年是如诗的年岁,到了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大体了然,万丈红尘移到了远处……于是,诗的意境出现了。多么通透的人生箴言!

人一出世,一辈子争于世,一辈子怀着忧患意识入世,一辈子难于解脱人生的种种心结与羁绊;我忽然发现,如今到了老年,是不是该到了通透一切、彻悟人生的适世之时了呢?是不是应该怀着大化的超脱心境享受人生呢? 是的,我似乎也到了苏东坡仙居出世的时候了,到了王维出空山、辋川之时了。王维的空山就在心里,王维的一生,大起大落,他的人生轨迹,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万事一场空,母亲在他手心曾写过一字: “空 ”!王维的>,千古杰作,彻底放空了自己,在清泉石山,流向了 历史 长河,流向了所有达观之人的心灵,晚年也就出现了诗意。

苏轼一生处于颠沛贬谪、劳碌流放之中,他被遣至惠州蛮夷之地,在那荒凉之地,晚年的他却还乐呵呵“日啖荔枝三百颗”以自诩;辗转至更偏远的惠州时,他自谓“脱钩之鱼”;他清苦流放,吃不起肉,就去想法找屠夫要来人家不要的羊脊骨,在火上烤得香气缭绕、色透金黄,撒点盐上啃得有滋有味,若没有点精神器度支撑,又有谁能啃出这羊骨里的平和与富足、坚硬与柔韧呢 ?后来他给自己建起了一个书斋,命名为“思无邪斋”,真是高人妙举,这种晚年的乐观豁达心态,都是我们的楷模。他开始独自睡眠,不再杂念红尘烦忧,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 养生 亦无他术,安寝无念,神气自复。”睡眠是智者讲究的铁律,清代学者李笠翁对睡也有专论: “ 养生 之诀,当以善睡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壮筋。如其不信,试以无疾之人与有疾之人合而验之。人本无疾,而劳之以夜,使累夕不得安眠,则眼眶渐落而精气日颓,虽未即病,而病之情形出矣。”真是生活之经典论述,匠心独到的老年 养生 之术!

想起我的父亲在他晚年穷困之时,还竟能活出了滋味,抒发出他胸中的洒脱情怀;他在诗词中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仍 张显 着始于春秋而下的中国文人的风骨,他的晚年杰作中有一首>里写道:“不慕陶朱猗顿富,不忧颜回成屡空。山水陶性情,麋鹿为友朋。”(注释: 陶朱猗顿之富:乃指陶朱公和猗顿的富甲天下,屡空谓贫穷无财。)所以,人到了晚年,也要有一点精神,让精神去抚慰你的生命,进与退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就是老年人能成就自己最本真、最有尊严的生命吧!

我不以为非得年轻时才有激情、有活力、会享受生活;我却以为老年更是有韵味、会驾驭生活的人。一代名媛郑念,她有比古瓷更美更硬的灵魂,她饱经沧桑,岁月夺不走她的美貌,反倍添优雅! 美国著名的生活艺术家塔莎.杜朵,她是个不怕老的优雅女人。她说: “我一直都以度假的心情过日子,每天、每分、每秒,我都很享受啊!” 她以这种独特的个性和真实的自我老着,因为她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所以塔莎.杜朵能在90高龄的生活中,化作了人生美丽的风景,成为世界众多女性憧憬的优雅女性。英国作家萧伯纳曾说:“只有年少时拥有年轻,是件可惜的事,对我而言,随着年岁的增长,日子过得更充实,且懂得享受生活乐趣,现在,就是最好时光。”所以,在世界上,在老年群体中是有很多“人精”的。

人老了,对待身边的老伴,更应该珍惜,相濡以沫,相依为命,要把日子过得更有生气,所以,对老年不宜局限于感慨“只是近黄昏”的境界;而“满目青山夕照明”这种温馨又从容,更是一种旷达与自信。自信夕阳是陈年酒、自信夕阳是未了情。自己身边的老伴都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丰厚的成熟阅历。东坡诗云:“最是橙黄橘绿时”,成熟的老年更是一轴需要继续展开、不断更新的画卷。“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读着伟人这样的诗句,让人想到那些精神矍铄的老者、头脑清醒的前辈,总是令我们高山仰止,肃然起敬。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是成熟练达、豁然睿智、世事洞明、超凡脱俗,真有如怒放于寒野中的菊花,虽霜重露浓,但精神抖擞;虽秋风萧瑟,却生机盎然。所以我所追述的老伴,决不是一个孤独的陪伴词,正如我儿子看到老爸老妈眼前的生活花絮,不禁发出由衷地感慨: “高人,喜看我的老爹老妈又活出了一个新的高度! ”

我对于老了的爹妈的理念仍是造福子孙,决不同流于 “儿孙自有儿孙福 ”甩神棍之举。因为子女、儿孙是我和老伴一生的人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事业向来忠诚、敬业,对溢满骨血亲情的家庭同样倾情付出,同样拥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怀,同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我们都知道,身体的 健康 是前提、是先决条件、是造福子孙的根本保证。但我们不是纯图享受的享乐派,我们对儿女是乐在累中,我们都能想到他们在外忙忙碌碌,有时疲惫得停不下来,我们就着意打造一个由老爸老妈、或是爷爷奶奶,精心经营出的温馨港湾。李渔为民打造了一座“且停亭”,我们就为儿女们打造一栋“且停屋”。只要他们打了电话说要回老屋来,我们就开始从采购忙到厨房,夫人切剁洗刷,我掌勺敲响锅碗瓢盆,忙得不亦乐乎,一定在他们进门前,肉酒鱼虾全上了桌;天伦在饭后更浓,在品茗啖果中谈天说地,在欢笑中打打麻将乐呵呵……我们都视此为有生之至极乐者矣。

其实,我们这个家更重视 情感 与精神,更重视生活的艺术。在我们这个家,长期养成了一种宽松的氛围,以悠闲自在不拘谨的生活方式相处互动,相互关心、相互体贴;谈话轻逸、心情愉悦,每个人的生命中无荒芜感、无苍凉感。无论是谈世界大事或家庭琐事、或谈论工作、或探讨学问、或议论服饰、或评点食品等等平凡小事,都是平心静气,尊重心灵感受。交谈中,力求多点幽默、多点欢快、多点生活情趣。这个温馨的港湾,就是我和老伴不断将日常生活细节的快乐,营造出的一种让孩子们享受到平凡生活中的幸福滋味。我和我的老伴也只有不断将这些不起眼的点点滴滴,提升到不平凡的境界,我们的孩子们、我们的家庭才会幸福泰然。 只要我们两个老人快快乐乐,悠闲自在地活着,我们的孩子们就觉得美好幸福的生活并不遥远,而近在咫尺、就在身边,这就叫“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让我们的孩子们从我们这两个现代化的老年人身上,去感受无形,无限的幸福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