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北纬32°00′~32°30′、东经120°20′~120°50′,南临长江,与张家港市隔江相望,北与海安县、东与如东县、东南与南通市通州区毗邻,西与泰兴市、西南与靖江市接壤。
全市总面积1477平方公里(不含长江水面),人口142.26万人(2012年)[1]
;其中市区面积80平方公里,港区城市面积30平方公里。
境内拥有长江岸线48公里,通扬运河、如海运河、如泰运河、焦港船闸等主要河流纵横全境,总长180.8公里。
[2]
如皋市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评为世界六大长寿乡之一。
截至2011年底,如皋145.28万人中百岁老人高达270多人,其总数位居中国县(市)之首,此外,如皋市9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0多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00多人。
地名来源
“如皋”之名可追溯到《礼记》的木牍和《左传》的竹简。
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
如皋港、如皋村的得名取自《春秋左传》:“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
”《十三经注疏》:“是皋为泽也,如,往也,为妻御车以往泽也。
”西晋潘岳、唐代杜甫、北宋苏轼等曾以此为题材吟诗作赋。
“如皋”的意思是:到水边的高地。
“如”:往也,“皋”:水边的高地。
如皋别称雉皋、雉水、东皋,前两名源于射雉说,后者出自西晋潘岳《秋兴赋》“耕东皋沃壤兮”句。
简称别称
“如皋”之名源于春秋时期。
历史上如皋还有一些别称、简称,兹一并辑考如下:
“如”,如皋的简称之一,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史料中不乏“如棠”、“如齐”、“如莒”等辞,战国列御寇《列子、夭瑞》中也有“望其圹,皋如也”之句。
如,古作“往”训,是动词,今用作如皋的简称已是名词。
[5]
“皋”,如皋的简称之一,最早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荀况《荀子大略》中有“望其圹,皋如也”之句。
据1990年新版《辞海》释义:皋:通“高”,指沼泽,亦指近水处的高地。
如皋的地理为“锅背形”,据史载:“1931年黄淮大水,泛滥成灾,苏北里下河各县一片汪洋,唯如皋凭借地势较高而安然无恙”。
“皋”作为如皋的简称亦常见于本邑的地名、单位和产品名称中,如“新皋桥”等,解放前如皋曾出版过《皋报》、《皋鸣报》等。
“皋”也是该市机关团体行文的约定简称。
[5]
“雉皋”,源出《左氏春秋》所载“贾大夫如皋射雉”的传说。
明《嘉靖维扬志》载:“春秋传贾大夫娶妻三年不言不笑,御从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即此地,故名如皋、雉皋。
”“雉皋”作为如皋的别称常见于本邑历代文人的书画作品的落款中,如皋才子冒襄,在其诗词书画上都署以“雉皋冒襄辟疆”,与冒辟疆同时代的吴伟业等人在和冒的诗书往来中亦称其为“雉皋公子”。
[5]
“雉水”,与“雉皋”同源。
《太平寰宇记》载:“县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今易名为秀水港矣。
”如皋历史上曾是一片沼泽地,河湖港汊密布,其中著名的如龙游河、车马湖、牟尼湖、芹湖、秀水港、高阳荡等。
名水出名雉,如皋的雉鸡在历史上是颇有名气的,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中,如在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女秀才移花接木》一文中有诗云:“闻得罗敷未有夫,支机肯许问津无?他年得射如皋雉,珍重今朝仆射姑。
”“雉水”通常被用于书画作品的落款中,有时也用作地名和学校名,清邑人刘钟愉《王学士宅碑记略》中有“在雉水之东阡,有龙图之旧宅”句,又如旧时如城太邑同仁堂的堂联为“情联雉水,谊笃仙源。
”今如城安定小学的前身即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知县赵廷健创办的“雉水书院”,清邑人刘枝芬专门作有《雉水书院赋》。
[5]
“泽雉”,是由“雉水”演变面来的,偶见于诗文书画中,例1926年曾任民国江苏省长的韩国钧(紫石)在《五月丁堰道中书感》一诗中云:“竟叫泽雉畜樊中”。
当然这个别称有点贬意。
[5]
“东皋”,源出西晋潘岳《秋兴赋》中“耕东皋之沃壤兮”之句。
唐江都人李善《文选注》注:“水田曰皋,东者取其春意。
”《辞海》释义:“东皋,泛指田野或高地。
”故潘岳的这句诗是描写春天在肥沃的水田中耕作的春耕景象,意境当然是十分优美的。
又唐代如皋与江都同属扬州所辖,而如皋在江都之东,因此,如皋的历代文人,就借用带有诗意且方位明确的“东皋”一词来比喻美好的家乡。
一说春秋时长江以北属吴地淮夷(古代的东方人),如皋地处其东南隅故别名“东皋”。
“东皋”常见于本邑的地名、商号、流派名、住宅名。
[5]
“金城”,源出苏北民谣:“金如皋,银泰兴。
”1984年9月14日原扬州地委宣传部长郑铎同志在《游如皋》一诗中云:“古说如皋一片金,相邻泰兴只称银。
”如皋是江海平原上最早成陆的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如皋人民在长江“金三角”上辛勤耕耘,赢得了“金如皋”的美称。
“金城”常见于商号中。
[5]
“海阳”,为如皋古县名之沿袭,源于本县地理位置。
如皋称海阳最早始于西周,当时如皋为海阳地,隶扬州。
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传》载:“楚东有夏州海阳。
”后来战国、秦时如皋亦为海阳地。
晋武帝泰康元年(公元280年)正式定名为海阳县,至东晋安帝义熙七年改置如皋县止,凡一百三十一年。
[5]
“宁海”,为如皋古县名之沿袭,今海安。
古代既曾领辖如皋,又曾为如皋的一部分。
如城的宁海路即源于此。
“郧”,源于如皋古地名。
春秋时国内有三处地方名“郧”,分别位于郧、卫、吴三国,其中属吴国的郧地即在今天的如皋东。
杜预注:“郧,发阳也。
”《罗泌路史》:“海陵东南有阳口,今皋北四十五里力乏桥即其地。
”《如皋力发桥石碑》碑云:“日惟立发,古称发阳,鲁卫今郧,云是斯地,春秋时有也。
”据清乾隆《一统志》记载:“力乏桥即立发桥,又称发繇口,发繇亭,立发口等。
今已划属海安县。
”[5]
“海陵”,为如皋古县名之沿袭。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206年),封其侄刘濞为吴王,如皋属吴王所辖,改海阳名为海陵。
清嘉庆《维扬志》载:“因其地并海而高,故名海陵。
”《辞海》载:“海陵,古县名,西汉置,以其地高阜而又傍海得名,治今江苏泰州市。
”汉武帝元狩六年,正式设置临淮郡海陵县。
东汉、三国(时海陵县曾几经兴废,最终由吴国大司马邑人吕岱重置)、南北朝、唐、宋、元等朝代,如皋都曾属海陵地域。
明太祖洪武元年,省海陵县入州,领如皋一县。
[5]
此外,如皋历史上尚有“嵋山”等的别称,台北市如皋同乡会出版的《如皋文献》第一辑中所载的柯新民《全国第一大县——故乡如皋》一文中云:“如皋别称有三:‘曰膑山、曰嵋山、曰雉皋’”。
[5]
建制沿革
如皋已有1600多年建县史,有文字记载历史约2500年。
[3]
如皋在夏时属扬州之域。
周时如皋为海阳地。
春秋时如皋为吴国海阳郧地,吴亡归越。
战国时如皋属楚,称九夷海阳。
秦时,如皋先后归九江郡、东阳郡,汉称海陵县。
[2]
东晋时期,属广陵郡海阳县。
义熙七年(411年),分广陵郡而设置建陵、宁海、临江、蒲涛、如皋五县。
北周时,废蒲涛县,并临江县入宁海县。
如皋县隶属于海陵郡。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如皋县并入宁海县,隶属于扬州总管府(605年改为江都郡)。
唐朝,大和五年(831年)设置如皋场,隶属于海陵县。
南唐
如皋市风光(12张)
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升如皋场为如皋县,隶属于泰州。
北宋初,如皋县隶属于淮南东路泰州军,为中下县。
元代,如皋县隶属于扬州路泰州府,升为上等县。
明代,如皋属于扬州府泰州。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置江苏省,如皋属江苏省泰州。
清雍正二年(1724)划归通州。
民国初年,如皋县先后隶属于苏常道和淮扬道。
1927 年,废道存县。
1933年,属江苏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时如皋为一等县,与湖南邵阳同被列为全国最大的县。
[6]
1938 年3 月19 日,日军占如皋城,如皋县 *** 先后迁往李堡、丰利、马塘。
1940年8月,新四军东进至如皋西乡,在卢港建立如皋县 *** 。
10月,县随军继续东进至如皋东乡接管 *** 如皋县 *** 。
11月下旬,于马塘镇和平接管国民 *** 如皋县 *** ,并分县,东部为如皋县(如皋东乡),西部为如皋西南行政公署,1941年3月,在如皋西乡升为如西县。
至此,原如皋县以通扬运河为界划分为两个县。
1941年起,如西县隶属苏中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
1945年9月21日,新四军收复如皋城,如西县复名如皋县,原设于如皋东乡的如皋县更名如东县。
同年12月1日,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于如城成立,辖如皋县、如东县、紫石县(今海安县)、泰县(今泰州市区)、泰兴县、东台县、台北县(今盐城市大丰区)、南通县、海门县、启东县、崇明县、靖江县等12县。
[7]
1949年1月28日,如皋全境解放。
5月12日,第一行政专员公署改称苏中泰州行政区专员公署,如皋属其管辖,为一等县。
[6]
1950年1月,划归苏南南通行政区专员公署,上升为特等县。
1953 年后,隶属江苏省南通专区。
1955年12月,如皋县人民 *** 改称如皋县人民委员会,隶属江苏省南通专员公署。
1968 年后,改称江苏省南通地区如皋县,建立如皋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复名如皋县人民 *** 。
1983 年,江苏省南通地区与南通市合并,如皋县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
1988年3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如皋县如城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后全县乡陆续被批准对外开放。
[6]
1991年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如皋撤县建市,实行计划单列,由省直辖,并暂由南通市人民 *** 管理[4]
,同年6月1日举行建市仪式。
[6]
古城城门
如皋古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圆内方,形似古钱。
内城有玉带河(市河,内城河)无城墙,设六座城门(先春、集贤、宣化、丰乐、北极、拱辰);外城有濠河(城河,外城河)及城墙,设城门四座(靖海门、澄江门、饯日门、拱极门)及二水关(东水关、北水关)。
[8]
如皋古城池(8张)
1951年因城墙多处倾塌、城门狭窄而拆除,仅有东水关完整留存至今。
为进一步弘扬历史文化,保持古城特色,挖掘旅游资源,逐在原址重新恢复修建了靖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