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我将为此而梦回祖国辽阔的河山,在我芙蓉盛开的家乡朗照着清晨的光辉。
“我欲因之梦寥廓”化用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诗句,是说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这一句以“寥廓”代“吴越”境界更为扩大,可谓其地域之辽阔,其意境之高远矣。随着这寥廓苍茫的晨景,诗人似乎真的梦回到他芙蓉盛开,朝霞满天的家乡。
“芙蓉国”代指湖南,诗人疾呼:“让我的灵魂在芙蓉国里享受灿烂的朝晖吧”。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两句诗,既寄寓了他的怀乡念旧之情,也表达了他对于家乡乃至整个中国的明天的展望。
扩展资料
近代毛泽东《七律·答友人》原文:
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译文:
九嶷山上空白云飘飘,两名妃子乘着微风翩翩下山。青青的竹枝上闪烁着泪光,片片红霞若天风织成绚丽的衣衫。
洞庭湖水波浩荡卷起白色的浪花,橘子洲当歌一曲感天动地。我将为此而梦回祖国辽阔的河山,在我芙蓉盛开的家乡朗照着清晨的光辉。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写给毛泽东的同学,青年时代办《新民学会》时的老友周世钊的,兼寄李达、乐天宇。
当收到湖南老同学、老朋友乐天宇、李达、周世钊送来诗词及斑竹等礼物时,毛泽东读诗思友,睹物思乡,兴奋之情难以自禁,欣然命笔谱写了这首灵动而瑰丽的友谊之歌,深厚而情浓的怀乡之曲。
毛泽东此诗初稿写于1961年,当时他的秘书林克曾对毛泽东的一些诗词进行抄写,该诗的标题是“答周世钊”。1963年,毛泽东在这个标题的周世钊名字后加上了“同学”二字,最后他将“周世钊同学”五字去掉,把标题改定为《答友人》。
诗词赏析
《答友人》的首联与颔联,写的是有关楚地的娥皇与女英的神话传说,但却一洗古代传说中那种哀怨悱恻的情调,展示的是一个神奇而瑰丽的浪漫主义的艺术世界。
首联第一句突兀不凡地展现一幅白云缭绕九嶷山峰巅美丽景色,不仅调动读者无限的想象力,而且为第二句“帝子”临凡做好铺垫。“帝子”指唐尧的儿女,舜帝的两名妃子娥皇与女英。二位仙子乘风从飘渺的白云降临耸翠美丽的九嶷山。
上句的“飞”字,下句的“下”字,形象再现九嶷山的灵动景象和二妃的神采。诗人以“白云”“翠微”,明丽词语,鲜明的色彩,寄托对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内心无比的喜悦。而今社会主义巨大的变化,令二妃摆脱愁苦断肠的心境,来到美丽的人间。
颔联诗人咏尧之二女娥皇、女英二妃乘风飘然而下,她们的衣裳如同万朵红霞。
毛泽东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寄托他对早年为革命牺牲妻子杨开慧无限绵绵哀思。那“红霞”就是光彩照人的杨开慧的化身,那斑斑含血的“千滴泪”饱含、他万般苦痛和深厚的情思。
诗的颈联与尾联虽然也呈现出飞腾的幻想与强烈的夸张,更侧重的却是对现实的抒写和对未来的展望。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此即秋风萧索,落叶飘零伤秋的哀叹。然而,毛泽东为读者展现的是一幅波涛汹涌,水天连接,气势磅礴的画面。诗人展望现实寄托无限希望,新中国阵阵汹涌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浪在洞庭湖畔、橘子洲头翻卷一曲曲感动天地的颂歌。
“长岛”狭义指的是橘子洲头,也可指湘江两岸,广义是960万平方公里祖国神州大地。“动地诗”是中华儿女在国家困难时期,泰山压顶不弯腰,谱写一首首震天地、撼山河的战歌。
诗人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浪漫主义手法,形成绚丽飘逸,飞动高远的意境,把古代神话传说与美好的现实和未来的明天交织在一起,给予读者无限的联想和艺术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