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我国西部边境不远的西天山深处,有一个非常大的高山湖——伊塞克湖。
伊塞克湖位于亚洲中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有中亚明珠之称。处于吉尔吉斯斯坦东北部的天山山脉北麓的伊塞克湖盆地之中,伊塞克湖盆地由第四纪的湖泊淤积构成。北面的昆格山脉最高处达4,771米,南面点泰尔斯凯山脉最高处为5,216米,其陡坡和奇峰山脊则为盆地的边界。
伊塞克湖东西长178千米,南北宽60千米 ,面积约6236平方千米 ,湖容1738立方千米。湖面海拔1608米 ,平均水深279米,最深处达702米,是高山不冻湖。伊塞克湖是世界高山湖中,伊塞克湖的面积仅次于南美洲的的的喀喀湖,但伊塞克湖的湖深居第一位。也就是说,伊塞克湖在世界高山湖泊中水深居第一、集水量居第二。
“伊塞克”为乌兹别克语“热”的意思。因地壳断裂陷落而成。湖区经常发生地震,温泉广泛分布,表明地壳运动至今还在继续。虽地处高寒地区,湖水终年不冻,伊塞克湖终年不冻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因为他它处于板块交界,地热丰富。
伊塞克湖湖区气候干燥,湖水碧兰,空气清新,矿泉比比皆是,湖水清澈澄碧,终年不冻,湖区空气新鲜,湖水清澈,阳光充足,林地葱郁。湖水微咸,盐度5.8‰,又称盐湖,不能饮用和灌溉,湖水透明度超过12米,湖内可定期通航,有雷巴奇耶港。沿岸有疗养区。湖中水底以下7米处有被淹埋的古城遗址。湖滨城市雷巴奇耶为中心的疗养区设有泥浴,矿泉浴等设施,是吉尔吉斯著名的 旅游 胜地和疗养区。
区位于大陆性气候带中部 ,气候温和干燥。1月平均气温-6 ,7月平均气温15~25 。年降水量约200~300毫米 ,山地地区可达800~1000毫米。该湖东西两岸年降水量差异大,东岸地区有常年积雪。气候温暖、干燥、适中。年降水量自西向东激增,盆地东部常年积雪。常有强劲大风吹向湖泊。
伊塞克湖汇入河流50余条。最大的杰尔加兰河和蒂普河均长近97公里,都位于普里斯库里东部。楚河则沿著盆地西边奔流。在伊塞克湖的沿岸地区,广泛引用注入此湖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这里已成为吉尔吉斯斯坦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湖盆区2.3万平方千米的平原低地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重要产粮区和畜牧区。
近年来伊塞克湖面积有增大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加;湖区降水增多,入湖径流增大。
伊塞克湖,中国古代称之为称图斯池、热海、清池。
西汉初年,该地区属于乌孙。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曾派遣张骞出使乌孙,当时张骞到过伊塞克湖地区。据清代地理学家徐松《西域水道记》记载,在该湖的南岸山中有一古碑,被当地居民称为“张骞碑”。公元前59年,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乌孙也在都护管辖之下,从此伊塞克湖一带归入汉朝版图。
在其间漫长的岁月里,该地区成为中西交通要道,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其中一条就通过这里。我国许多名人不仅到过伊塞克湖区,而且作过翔实的记载。
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西行时曾经路过这里。并且留下了世界上有关伊塞克湖的最早记载:“清池亦云热海。见其对凌山不冻,故得此名,其水未必温也。周千四、五百里,东西长,南北狭,望之淼然。”“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瀚,惊波汩急。”
大诗人岑参对伊塞克湖曾留下诗句:“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边青草常不歇,空中白云遥旋灭。”
18世纪后半期,清朝政府还派员对伊塞克湖进行实地测绘。
19世纪初,徐松在亲历此地后,在他的名著《西域水道记》中,对该湖的 历史 、地理状况都有较详细的记载。
1860年沙俄胁逼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中国西北边疆44万km2的领土,伊塞克湖地区也在其中。
2022.2.20。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