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关于江城子,十年生死, 的故事。

关于江城子,十年生死, 的故事。

苏轼与夫人王弗的爱情(转)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一直就很喜欢这首词,虽然它只是一首悼词,但是还是被深深的感动了好多年,就像神话一样,可触而不可及!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给自己亡妻王弗的一首悼词.该诗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当时苏轼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诗人以梦的形式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后听父亲告言(苏洵曾告诫儿子:“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于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少年苏轼曾读书于现今的眉山市青神县“中岩”和“华藏寺”。而这两个地方就在青神王家庄附近。苏轼一生好交朋友,与当地王庆源关系非同一般。后又通过王庆源认识了王方的儿子王愿。(既王弗的哥哥)因而这样才促成了苏轼与王弗的美好因缘。但民间对他们二人的结成婚姻却有另一种说法:王弗父亲王方,是一位乡贡进士,颇有声望,他要为自己的家乡奇景(山壁下有一自然鱼池,游人拍手,鱼即相聚跳跃而出)命名,同时也想借此暗中择婿,便请来了当地有名的青年才子为奇景题名,许多人都落选了,只有苏轼所题的“唤鱼池”耐人寻味。谁知躲在帘内的王弗亦不约而同地题名为“唤鱼池”,二人从此心心相印,沟通了无言的爱情。王弗之父母因此选中了苏轼为乘龙快婿,婚后形影不离。关于苏轼与王弗如何相识我们就不在叙言,但值得肯定的是他们二人后来的婚姻肯定是很美满的。

王弗与苏轼结识之后,就成了终日不去的伴读。出身小户人家的王弗不仅知书达理,出乎苏轼意料之处的是,她对诗书非常熟悉,而且记性极佳,有时连苏轼都赶不上。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说: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除此之外,因为苏轼是个性情率真,口无遮拦,满眼没有一个坏人的人。王弗作为夫人也可谓是终日牵挂。在苏轼的日常交际中王弗居然能到达“未尝不问知其详”的地步。列如她在屏幕之后“窃听”客人与苏轼的谈话,提醒苏轼要对那些首鼠两端、见风使舵之人要有所戒备。由此可以看出,王弗对苏轼有劝诫,有时达到了可以针砭的地步。“有识”二字,乃是古代对读书人的莫高评价,苏轼用这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夫人,可见他对王弗是多么敬重。

其中苏轼还写到过王弗对他不良行为,经常予以制止的话语: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轼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轼愧而止。——《苏轼文集》卷七十三《先夫人不发宿藏》

然而王弗死后,苏轼仿佛就苍老了许多。我常可以在他的诗词中看到“衰”、“老”、“早生华发”、“须髯稀疏”之词。因王弗的死苏轼曾三年不做诗赋,以无声来悼念夫人的去世。甚至冒着“欺君之罪”,要求皇上更改考试的法则。可见王弗死后苏轼的哀毁程度,同时也反映了苏轼对王弗的爱是多么的深沉。 苏轼与王弗的情感可谓:“上昭日月,下鉴鬼神”!

《江城子》就是苏轼心中的丧妻之痛在十年后的爆发。“十年生死两茫茫”试问这样的诗句能不感人吗?我想就是铁石心肠的人看了也会懂得哭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