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是陶渊明田园诗的名篇,也是很多人中学时学过的。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陶渊明最有名的名句。
周敦颐《爱莲说》文中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元稹《菊花》诗中说: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李清照《醉花阴》词中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陶渊明此句一出,菊花成为高洁的隐士的代称。
但是,亲爱的读者,“悠然见南山”这一句,你真的读对了吗?真的读懂了吗?
01
“悠然见南山”这一句,很多读者可能读成“悠然见(jian,四声)南山”,其实,应该读成“悠然见(xian,四声)南山”。
《饮酒·其五 》原诗这样写: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说,在人世间搭建一处房屋,然而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
这看起来是矛盾的。
接下来诗人自问自答,问一下,你何以做到这一点?
我的内心远离尘世,我的内心保持宁静,所以居住的地方自然就显得偏远和宁静。
我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悠然自得。
不经意间的抬头,远处的南山出现在自己的眼中。
“悠然”照应了“心远”,在诗人笔下,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美好。
02
“见”字在古诗中读作“(xian,四声)”比较常见,是“出现”“呈现”的意思。比如:
北朝乐府《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文天祥《正气歌》: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0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概念,他说: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所谓“无我之境”是指意境交融、物我一体的优美境界。
王国维特意以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在陶渊明笔下,菊花、篱笆、南山、诗人,已经融为一体。
或者说,菊花、篱笆、南山,都是诗人宁静内心世界的一种诗意呈现。
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接着说: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而表现宁静之美,正是陶渊明这两句诗的重点。
04
苏轼是陶渊明的忠实粉丝,他特别仰慕陶渊明的为人和生活,也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了一百多首和陶诗(与陶渊明唱和的诗)。
关于陶渊明的这两句诗,苏轼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改意,此最可疾。
所谓“境与意会”,是说菊花、南山等景物与自己的心情融为一体,苏轼认为这样才能体会到陶诗的妙处。
当时有的陶诗版本写作“望南山”,苏轼认为“神气都索然矣”,诗歌的神韵和妙处都荡然无存了。
苏轼用了“俗本”二字,可见他对“望南山”三字是十分不满的。
“见(jian,四声)南山”和“望南山”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苏轼的学生晁补之也说:
记在广陵日,见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而。‘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景远。”
这段话说得更清楚,诗人本来无意望山,是不经意间的一次抬头,远处的山与自己融为一体。“见(jian,四声)南山”和“望南山”都是有意的追寻,“见(xian,四声)南山”才是无意望山。
05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说: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意思是一条水流保护着农田围绕着绿意缓缓流淌,两座山峰推开大门送来无限的绿意。
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青山绿水写得格外多情,富有情趣,富有诗意。
这两句诗为我们解读陶渊明的诗提供了一个外部视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悠然自得,远处的青山送来了绿意。
先生,你的南山到了!
06
金代大诗人元好问评价陶渊明: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推崇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洗尽铅华,自然天成而无人工雕琢的痕迹。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这种自然天成的语言风格的代表。
这样的诗句,乍读起来,很简单,但细细品味,却让人回味无穷。
另一方面,这两句诗也是陶渊明自然、纯真心灵世界的折射。
这一点,从诗中的“心远”可见,从“悠然”可见。
从菊花、南山、夕阳、飞鸟组成的世界可见。
一句话,“见(xian,四声)南山”才能表现出诗人的自然和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