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三国演义隆中对原文

三国演义隆中对原文

问题一:诸葛亮《隆中对》全文 诸葛亮《隆中对》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南阳卧龙岗或襄阳古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问题二:三国演义隆中对全文 隆中对 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常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记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衡量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问题三:三国演义中的隆中对在什么地方 湖北襄樊

问题四:求电视剧三国演义隆中对那一段的台词 草堂内

孔明躺平身子,长长地伸了个懒腰,口吟诗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吟完坐起;刘备顿时来了精神,整衣理冠;

屋内孔明的声音:“有俗客来否?”

小童的声音:“刘皇叔已在堂外立候多时了。”

孔明的声音:“何不早报!容我更衣相见。”

孔明转入内室;

又是好一会儿功夫;

小童掀起竹帘,孔明出现了――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关羽、张飞惊而呆望着;

刘备躬身大礼:“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曾两次晋谒,不得相见。已留书一封,不知可曾阅过?”

孔明:“南阳野人,疏懒成性,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惭愧。将军,请!”

二人见礼毕,孔明请刘备等入内室;

室内,又是一番相见之礼。

小童献茶,饮罢,孔明道:“将军留书,亮已拜阅,足见忧国忧民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负将军下问。”

刘备:“水镜先生之意、徐元直之语,岂是虚谈?望先生不弃鄙贱,屈赐教诲。”

孔明:“德操、元直皆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安敢谈天下大事?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刘备:“大丈夫抱惊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孔明笑着问:“如此,愿闻将军之志。”

刘备:“汉室倾颓,奸臣当道,备不量力,欲申大义于天下。只惜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望先生开愚鲁而拯救危难,实为万幸。”

孔明:“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的势力不及袁绍,而终能攻克袁绍者,既靠天时,更得意于人谋也。今曹操也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孔明席地与刘备对座,娓娓而谈;

刘备入神的听着,在他眼中,似神人一般的诸葛孔明由清晰而至朦胧

孔明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此乃上天赐予将军之地,难道将军无意于此吗?”

孔明品一口茶,继续说着:“荆州的西部是益州,道路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而今刘璋暗弱,虽民殷国富而不知抚恤军民,故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能跨有荆州、益州之地,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东吴,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岂能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所言,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孔明言至此打住,含笑望着刘备:

刘备如梦初醒,惊喜不已,抑制不住激动心情望着孔明;

孔明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

孔明:“此乃西川五十四州之图。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刘备激动的走向画轴看着;转过身来,盯着孔明,嘴动着,却激动的半晌话未出口;

孔明:“先取荆州为家,后取益州建立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孔明:“此乃亮为将军谋划之大业。”

一席掷地有声的话语,使得刘备惊喜失色,眼含泪水,深深的躬身拜谢:“先生之言,茅塞顿开,使备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啊。。。”

孔明:“我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于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

刘备闻言,连连躬身施礼道:“先生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所不及也!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恭听教诲。”

孔明:“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事,不能奉命。”

刘备:“先生真不肯出山......>>

问题五:求诸葛亮的《隆中对》原文! 隆中对

诸葛亮

亮躬耕陇亩浮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

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问题六:《三国演义》中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对三顾茅庐的故事有非常详细的描写,它与课文(三国志中的隆中对)有 一、《三国演义》中:在刘备去隆中拜谒诸葛亮时备下了厚礼。后来第三次隆中见到诸葛亮时,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孔明方受。表现了刘备之诚心。《隆中对》中并无此情节。

二、《三国演义》中:在刘备去隆中之前,又遇司马徽再为刘备荐诸葛亮,说诸葛亮不当比管仲、乐毅二人,“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再次侧面突出了诸葛亮济世扶危的贤能之才,更加激起了刘备思贤若渴之情,为下文的三顾茅庐做足了铺垫,也更加吊足了读者的胃口。《隆中对》中并无此情节。

三、《三国演义》中对三顾茅庐这一情节叙述的非常细致生动,每一次都详细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对话,并且人物的语言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刘备等人三顾茅庐,遇人***五位才得以最后见到了卧龙,时间也从头年深秋到第二年初春历半年,其中一波三折。为见诸葛亮,刘备等人算是费尽周折。小说就此情节有洋洋近五千言的描述极尽戏剧色彩。但在《隆中对》中,对这一我们后人耳熟能详倍加推崇的历史事件却只有“由是先主遂谒亮,凡三往,乃见”寥寥十二字!可见小说的作者在这一情节上所做的艺术加工之大。为什么小说家要对这十二字的史实做如此见功夫的艺术加工呢?我们不妨看一下他主要的笔墨所至:

1、刘备等人每次到隆中所遇之人都较为傲慢。如童子,第一次见到他时刘备说明来意后,童子说“先生今早少出”,刘备问:“何处去了?”答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又问“几时归?”童子答“归期亦未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再如第二次去隆中见到的卧龙之弟诸葛均,当刘备问诸葛亮何处闲游去了,他回答说“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道僧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第三次见到诸葛亮时,诸葛亮才正睡白日觉,等到其醒来时,它却又是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又是半天功夫入后堂更衣整冠,实在是耍足了架子,做足了大腕儿!这些描写一方面为充分表现诸葛亮这一传奇人物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从另一方面也充分地表现了刘备能礼贤下士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品质。

2、顶风雪冒严寒刘备一行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造访,却屡屡扑空。这期间,随行的关羽、张飞都表现出过不满情绪,认为诸葛亮是一介村夫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张飞更是要只身一人去隆中,用麻绳把诸葛亮缚将来。在最后见到诸葛亮,亮长睡不醒时,张飞更是急得(大怒)要去屋后放把火看他起不起。这些情节更是从侧面为写刘备这个人物服务,表现刘备的礼贤下士、爱才惜才、思贤若渴。同时也不失时机地为张飞性格的火爆刚猛有余而智谋不足又书了一笔。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史家以务实求真为原则,不夸张、不妄言,是对历史忠实的记载与再现;而小说家则以塑造人物形象努力让故事更生动引人为目标。另外,《三国演义》中“隆中对策”时刘备的问策和诸葛亮的对策,小说基本上引用了《隆中对》的史料,体现了历史小说创作忠于历史又不完全同于历史的特点。

问题七:三国演义其中的一个故事的原文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