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在那竹林之中有间简陋的小屋,旁边是古老的树木与清沏的水渠。
出自清代王苹的《南园》诗:
何处箖箊有敝庐,空存老树与清渠。
乱泉声里谁通屐,黄叶林间自著书。
草色又新秋去后,菊花争放雁来初。
菘畦舍北馀多少,取次呼童一荷锄。
王苹,字秋史,以“乱泉声里谁通屐,黄叶林间自著书”、“黄叶下时牛背晚,青山缺处酒人行”受知于王士禛,目为“王黄叶”。《南园》诗便是“王黄叶”的成名之作。王苹先世是浙江人,十四岁随家迁居济南,后来典屋于济南城外望水泉畔,仅有茅屋十二间。望水泉畔在当时是很偏僻之处,但王苹却乐在其中,考证它是《名泉碑》中排名第二十四的泉眼,因之取名曰“二十四泉草堂”,颇有刘禹锡写《陋室铭》的意味。
箖箊,是竹名。首联刻画了一派幽居之境,在那竹林之中有间简陋的小屋,旁边是古老的树木与清沏的水渠。竹子,中通有节,乃高洁之物,是士人精神的寄托,苏轼就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的话。渠中流动着清沏的泉水,也象征着人心里不息流动的灵源,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就是证明。
王苹是个狂狷人,王士禛在《二十四泉草堂集序》中说到:秋史自其少已负奔轶之才,嗜古好奇,视乡里间举无足当意者,类狂;闭门苦吟,息交绝游,类狷。乡里之人亦遂群起而噪之。秋史自信顾益坚。——之所以受到这样的对待,与秋史是外来户,受到原住民排斥有一定关系;而其身上的狂狷习气,看来也是惹人生厌之源。如此不见容于世之人,营造一派清幽的诗境,而不乏内在的张力,正好明了“我手写我心”之说。
颔联是见作者情志之联,在流水声中听到木屐声音,却不知是谁到访;在萧萧黄叶之中,潜心撰述著作。流水声、木屐声是动,黄叶著书是静,动静结合,显出作者志趣不在于仕途宦达,而在于“不傍旁人著心史”,也是作者对自己布衣身份的认同。黄色是一种热烈的色彩,黄叶是将落之叶,在枝头最后的灿烂。黄叶是作者习用之语,想深一层,可以见到他心中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如此绚丽多彩的情感,却以一种行将凋落的事物表现出来,连作者也似乎被这种平淡所蒙敝,觉得自己是一个冲淡之人了。
但是当王苹的感情喷薄而出时,诗境又是另一番境象了,狂气尽露,极不驯雅,不妨引用《园居四绝句》中的一首:买来邻酒空泉路,倒向秋风破瓦尊。烂醉一场红叶下,横吹铁笛闹荒村。铁笛有穿云裂石之声,为高者隐士所钟爱。借酒使气,以笛声发泄胸中的郁闷,连死气沉沉村子都变得有生机了。王秋 史与其老师王士禛不同,他不会克制自己浓烈的感情,王则以“法”代情,所以王士禛以“黄叶”为王苹的代表,很有可能只是认同黄叶的冲淡自然之意,而深层的张力是他所不愿意道的,而园居七绝这种狂气十足的诗,更是他所不齿的。
颈联“草色又新秋去后,菊花争放雁来初”,明显习用了刘长卿“秋早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月斜时”的句法。南园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境象,“又新”、“争放”两词,都表示出万物争先恐后释放活力的意味。
尾联写作者直接参与劳动,房子北边的地里还有白菜剩下呢,叫小儿回家拿锄头摘菜,犹得一餐佳肴。田园风味尽出,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秋史也不改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