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西洲曲》的诗意?

《西洲曲》的诗意?

《西洲曲》诗意朦胧,许多研究者对此诗的解读都大不相同,这首诗的时间、地点、人物,叙述视角等都朦胧晦涩,难以达成统一畅通的解读。《西洲曲》的解读存在三个争议较大的问题:一,诗歌的描绘的主人公是谁,以谁的视角进行叙述;二,诗中出现的地名在哪,主人公的居所在哪;三,诗歌内容是否存在四季变化。本文通过对诗中“梅”和“莲”两个意象的分析,浅谈这三个问题的解读。《西洲曲》首句“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中有两个“梅”字,关于这两个“梅”的理解,有各种不同的观点。第一个“梅”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以游国恩先生为代表,他在《谈西洲曲》中提出,“梅”很可能就是诗中女子的名或姓。第二种说法以卡戈先生为代表,他认为“梅”字应与“欢”字同义。“欢”在南朝乐府民歌中所用较多,一般指“欢郎”,是当时女子对情郎的称谓,且“忆梅下西洲”与“闻欢下扬州”等句子句式相同。第三种说法认为,“梅”就是梅花,“下”为落下,即梅花落下。至于第二个“梅”,大多数研究者都理解为都理解为真实存在的梅,或是梅花,或是梅枝,可以折了寄往江北。笔者认为这三种说法都有漏洞或不够贴切之处,以下将对三种说法进行论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第一个“梅”指女子的名或姓,那么“忆”这个动作的发出者为男子,男子想起了自己心爱的女子便来到了西洲,自然也是男子“折”、“寄”梅到江北,女子的居住地便在江北了,但这样的理解与后文“采莲南塘秋”有冲突之处,“莲”的意象分析可以辅证“梅”的释义。《西洲曲》中“莲”总***出现了七次,与“怜”谐音双关。“采莲南塘秋”是女子去南塘采莲,可以看出女子的居住地是离南塘很近的。南塘在哪呢?《新唐书·地理志》:“钟陵,贞元中又更名,县南有东湖。元和三年,刺史韦丹开南塘斗门以节江水,开陂塘以溉田。”有些研究者因此得出南塘在钟陵附近,即诗中女子居于南昌附近,这种看法有待商榷。南塘在诗中是一个极小的地方,它很可能只是一方莲塘。而南塘这个名字也十分常见,今浙江宁波就有一地方叫南塘老街,故不能因为距南朝甚远的朝代记载了同样的地名就草率地做出判断。笔者认为,南塘位于江南。《西洲曲》如此反复多次地出现“莲”的意象,很可能是受到了汉朝乐府诗歌《江南》的影响。“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西洲曲》所描写的采莲场面与其有相似之处。《江南》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祖,传唱甚广,对后世诗歌的创作影响很大。不是说只有江南才有莲花,而是《江南》一诗深入人心,提起“采莲”,就想到“江南可采莲”,就像现在人们一提起“高邮”就想到“咸鸭蛋”,并不是说只有高邮才产咸鸭蛋,而是汪曾祺《高邮的咸鸭蛋》一文使其然也。在诗歌中,“采莲”和“江南”的联系相对固化,而《西洲曲》作为一首经文人加工过的民歌,在民间创作时对《江南》有继承和发展是十分合理的。既然南塘在江南,那么南塘采莲的女子也住在江南,如果_“梅”理解为女子的名或姓,女子的居住地就变成了江北,与女子采莲之地矛盾。女子住在江南,她“忆梅下西洲”,而诗中又提到“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可见西洲离江南很近,可能就在江南,最后的“吹梦到西洲”如果还和前面一样是以女子作为主人公的话,就显得不太合理,所以诗歌的最后四句应该是男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为男子自述:南风把我的思念吹到西洲,吹到我心爱的姑娘的梦里。所以《西洲曲》通篇以男主人公的口吻来叙述的,但前面男主人公并不写自己的思念,而是看着女子寄给他的“梅”,来想象女子对他的思念。最后四句则转为男子自述。第二种说法“梅”与“欢”同义,有待考证。首先,“梅”和“欢”在读音和字形上并不相似,不存在替换、讹误的可能;其次,南朝乐府民歌中许多诗句直接用“欢”这个字来表示“欢郎”,为何只《西洲曲》另类地用“梅”表示“欢”之意呢?“梅”与“欢”同义一说未免牵强。第三种说法,“梅”是梅花。许多研究者都支持这一种说法,同时认为“梅”是双关隐语,既是指梅花,又暗指所忆郎君。笔者认同双关隐语的说法,但是将第一个“梅”解释为“梅花”,不如将其理解为“梅子”更为贴切。“梅”谐音“媒”,古代有男女青年聚会,投掷梅子选择情人的风俗,《诗经·国风·_有梅》:“_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西洲曲》中的男女主人公可能就是通过“投梅”相识。《西洲曲》一般被认为是经过文人加工的南朝民歌,在此前文人创作的诗歌中也存在着不少化用或引用《诗经》的现象,“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未尝没有吸收运用《_有梅》中梅子含义的可能性。《_有梅》中的“梅”指成熟的梅子,而《西洲曲》中的“梅”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梅子成熟的季节,女主人公想到梅子都熟透了,纷纷落地,就像她流逝的青春,可自己和情郎还相隔两地,未能相会,便到曾遇情郎的西洲来,此时梅树上的梅子都已经掉落光了,女子只能折一枝光秃秃的梅枝寄去情郎所在的江北,借此暗示情郎“花枝堪折直须折”。这也解释了第二句的“梅”为梅枝之意。“梅”解释为“梅子”和“梅花”的不同,涉及到了对于《西洲曲》是否为“四季相思”诗的理解问题,因为梅花开放季节一般被认为是冬季,而梅子成熟的季节已经到了春夏之交。笔者的观点是,这首诗并没有描写四季的变化,而只是固定在秋天这个季节,这也是为什么解释为“梅子”比“梅花”更贴切的原因,两者相互证明。如今的江南地区,梅子夏初成熟,而根据竺可桢对于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的研究,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气候的第二个寒冷期,所以在南朝时期,梅子成熟的季节应该往后推,梅子熟透落地的时节正好在秋季。并且“采莲南塘秋”一句已经明确指出诗歌故事发生的季节是秋天。小结:《西洲曲》中第一个“梅”为梅子,第二个“梅”为梅枝;通篇以男子的视角叙述的,前二十八句主人公为女子,男子并不写自己的思念,而是想象女子对他的思念,最后四句则转为男子自述;女子住在江南,男子住在江北,南塘和西洲都位于江南附近;整首诗歌以秋季作为背景展开叙事和抒情。来源:神州·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