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2018.8.12读苏轼的《雪堂问潘邠老》

2018.8.12读苏轼的《雪堂问潘邠老》

苏轼《雪堂问潘邠老》

原文:

“苏子得废园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苏子居之,真得其所居者也。苏子隐几而昼瞑,栩栩然若有所适,而方兴也,未觉,为物触而寤。其适未厌也,若有所失焉,以掌抵目,以足就履,曳于堂下。

客有至而问者,曰:‘子世之散人耶?拘人也?散人也而未能,拘人也而嗜欲深。今似系马止也,有得乎?而有失乎?’

苏子心若省而口未尝言,徐思其应,揖而进之堂上。

客曰:‘嘻,是矣!子之欲为散人而未得者也。予今告子以散人之道:夫禹之行水,庖丁之提刀,避众碍而散其智者也。是故以至柔驰至刚,故石有时以泐;以至刚遇至柔,故未尝见全牛也。予能散也,物固不能缚;不能散也,物固不能释。子有惠矣,用之于内可也,今也如蝟之在囊,而时动其脊胁,见于外者不特一毛二毛而已。风不可搏,影不可捕,童子知之。名之于人,犹风之与影也,子独留之。故愚者视而惊,智者起而轧。吾固怪子为今日之晚也,子之遇我,幸矣!吾今邀子为藩外之游,可乎?’

苏子曰:‘予之于此,自以为藩外久矣,子又将安之乎?’

客曰:‘甚矣,子之难晓也!夫势利不足以为藩也,名誉不足以为藩也,阴阳不足以为藩也,人道不足以为藩也,所以藩子者,特智也尔。智存诸内,发而为言,则言有谓也,形而为行,则行有谓也。使子欲嘿不欲嘿,欲息不欲息,如醉者之恚(hui)言,如狂者之妄行,虽掩其口,执其臂,犹且暗呜跼□(足旁的戚)之而已。则藩之于人,抑又固矣。人之为患以有身,身之为患以有心。是圃之构堂,将以佚子之身也,是堂之绘雪,将以佚子之心也。身待堂而安,则形固不能释,心以雪而警,则神固不能凝。子之知既焚而烬矣,烬又复燃,则是堂之作也,非徒无益,而又重子弊蒙也。子见雪之白乎?则恍然而目眩。子见雪之寒乎?则竦然而毛起。五官之为害,惟目为甚,故圣人不为。雪乎雪乎,吾见子知为目也,子其殆矣!’

客又举杖而指诸壁曰:‘此凹也。此凸也。方雪之杂下也,均矣,厉风过焉,则凹者留而凸者散。天岂私于凹凸哉?势使然也。势之所在,天且不能违,而况人乎!子之居此,虽远人也,而圃有是堂,堂有是名,实碍人耳,不犹雪之在凹者乎?

苏子曰:‘予之所为,适然而已。岂有心哉?殆也,奈何?客曰:‘子之适然也?适有雨,则将绘以雨乎?适有风,则将绘以风乎?雨不可绘也,观云气之汹涌,则使子有怒心;风不可绘也,见草木之披靡,则使子有惧意。睹是雪也,子之内亦不能无动矣。苟有动焉,丹青之有靡丽,水雪之有水石,一也。德有心,心有眼,物之所袭,岂有异哉!’

苏子曰:‘子之所言是也,敢不闻命?然未尽也,予不能默,此正如与人讼者,其理虽已屈,犹未能绝辞者也。子以为登春台与入雪堂,有以异乎?以雪观春,则雪为静,以台观堂,则堂为静。静则得,动则失。黄帝古之神也,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邱,南望而还,遗其玄珠焉。游以适意也,望以寓情也,意适于游,情寓于望,则意畅情出而忘其本矣,虽有良贵,岂得而宝哉?是以不免有遗珠之失也。虽然,意不久留,情不再至,必复其初而已矣,是又惊其遗而索之也。余之此堂,追其远者近之,收其近者内之,求之眉睫之间,是有八荒之趣。人而有知也,升是堂也,将见其不溯而僾,不寒而栗,凄凛其肌肤,洗涤其烦郁,既无炙手之讥,又免饮冰之疾。彼其趦趄利害之途,猖狂忧患之域者,何异探汤执热之俟濯乎?子之所言者,上也;余之所言者,下也。我将能为子所为,而子不能为我之为矣。譬之厌膏粱者与之糟糠,则必有忿词;衣文绣者被之以皮弁,则必有愧色。子之于道,膏粱文绣之谓也,得其上者耳,我以子为师,子以我为资,犹人之于衣食,缺一不可。将其与子游,今日之事姑置之以待后论,予且为子作歌以道之。’歌曰:

雪堂之前后兮春草齐,雪堂之左右兮斜径微。雪堂之上兮有硕人之颀颀,考槃于此兮芒鞋而葛衣。挹清泉兮,抱瓮而忘其机;负顷筐兮,行歌而采薇。吾不知五十九年之非而今日之是,又不知五十九年之是而今日之非,吾不知天地之大也寒暑之变,悟昔日之癯而今日之肥。感子之言兮,始也抑吾之纵而鞭吾之口,终也释吾之缚而脱吾之鞿。是堂之作也,吾非取雪之势,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吾不知雪之为可观赏,吾不知世之为可依违。性之便,意之适,不在于他,在于群息已动,大明既升,吾方辗转一观晓隙之尘飞。子不弃我,我其子归!

客忻然而笑,唯然而出,苏子随之。客顾而颔之曰:‘有若人哉!’”

感悟:

读苏轼悟我心

《东坡志林》中《雪堂问潘邠老》

身居雪堂心未全释。

客人主张以至柔控至刚,他看出苏轼想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所以建议他巧避敌对不伤己。因为他说当至刚遇至柔,就不会保有全牛全身,与其这样还是不能施才报国,不如换个思路入世。

儒思下的文人是为官入世,客人不刚不柔正是亦刚亦柔,他想这更利于仕途中的苏或每个人。

如果苏轼左右逢源,就不会一贬再贬,不会大起大落,也就不会是真苏轼。我想苏轼在这里是在以自身经历悟做人之道,在借居雪堂与客谈表达自己的“真”一面。他会随客游历吗?应该不会。

他筑雪堂居雪堂喜雪堂是在缓解一下连遭被贬的郁闷心情。

实际上他不会随波逐流,别人说什么他就怎么样的。

中国古代的文人一般不会随波逐流,左右逢源的。或者说,只要他站在某一队,他一般不会随便改变队列的,也许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人刚的一面,拗的表现,即文人气节。现在,不也是这样的吗?

朋友说苏轼虽然死心眼,却是民族的魂!

这样的评语非常好也非常含蓄,雅俗兼有!

乌台诗案后他的党派胜了,他就升官,他的党派败了,他就遭贬,这样的遭遇多次反复重复,说明他忠于自己的党派,忠于自己的思想,忠于自己的当初。后来王安石一落千丈,苏轼升迁途中拜见这位当年陷他于被贬遭遇的政敌,一番交心谈话后消除了彼此的不解,王安石说争论只因政治,除此之外没有个人恩怨。这就是中国古文人美德,爱国,方式可以不同,彼此甚至可以斗到官位以火箭式下降。后来王安石建议他不要再去当官儿,然后建议在他旁边买块地跟他做邻居,苏轼都没有同意,说明苏轼坚守自我。

这样,好还是不好,矛盾一直存于每个人心中。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做?这是读苏轼应该想的吧,现实生活中,无论以柔克刚,还是以刚克柔,还是左右逢源,都是需要智慧的,轻易不要触碰,需要慎重。如果做不到这些,你就做好自己的本职,比如说我们,充实自己,教书育人并在教书育人中育己。

凡读者都可悟到:苏轼和我们一样,在矛盾中成长。

知识分子缺乏政治家的狠手腕,大多仕途不利。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极少,要不逃离淤泥,要不被淤泥所污。

是的,往往很多人看不清这个道理,所以,总是一直把自己深陷其中,或好或坏,最终自己也不知道,所以总是在大大小小的烦恼中生活着。

和老师们交流心在同一境:校园相对其他领域要洁净得多,面对的学生正是纯真年龄,我们当好老师就行,我喜欢。

这就是我们的幸福所在!

评名家评苏轼要需要资本资历,总觉自己有待提升。不敢担这个字。

今天读苏轼悟师心,悟我心。!学苏轼取其意!

意在心,心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