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的是灾荒之际饥民的哀叹,有可能是饥民所作,也有可能是出自同情农民遭遇的下层人士之手。
这是一首饥民自伤生而不幸的诗歌,所写的是灾年人民无食,难以存活,诗人面对如此现实,痛感逢此饥荒,不如不出生为好。
第一节,“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凌霄开花,一片黄色。心中的忧愁,多么让人悲伤!
第二节,“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凌霄开花,叶子青青。早知我会这样,还不如不降生到世上!
第三节,“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母羊头大,星光照鱼篓。人还有东西可以吃,却很少有人能吃饱!
苕(tiáo),又名凌霄、紫葳。华,同“花”。芸(yún)其,芸然,一片黄色的样子。维其,何其。牂(zāng)羊,母羊。坟首,头大。三星,泛指星光。罶(liǔ),捕鱼的竹器。鲜(xiǎn),少。
全诗三节,前两节互文见义,凌霄花开,叶子青青,一片茂盛。可这样繁盛的景象下,人却在忍受着饥饿的煎熬。第三节结尾,“人可以食,鲜可以饱”的呐喊,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惨烈的景象所带来的冲击。
尤其是“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这句,很多人将其理解为“人相食,难以饱”。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但凡遇到战乱、旱水蝗灾,很容易就会发生严重的粮食危机。历来典籍之中,多有荒年“人相食”的记载。即便是大唐之际,诗人白居易也写过“足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轻肥》)的诗句。如果是这样理解,恐怕诗中描绘的饥荒,已经惨烈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诗经专题第233篇,总第2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