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为什么中国古代诗歌容易欣赏,而现代诗歌就很难理解?

为什么中国古代诗歌容易欣赏,而现代诗歌就很难理解?

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形式多样。而现代诗歌虽然历史不长,但流派纷呈。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但可以这样说,中国古典诗歌大多有规律可循,而现代诗并无法则可索,故出现了古典诗歌容易欣赏,现代诗难以理解之感。

诗歌是形象的语言,组成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象。在这基本单位上,古诗和现代诗就有着极大的差别。

古诗的意象具有客观性和统一性,其投影到人们心智中的影像是基本固定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1、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2、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3、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4、崔颢《七律.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6、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我们从以上的句子中可以看到,“芳草”此一意象,由古至今,在古典诗歌中,都是一个投影出“别恨”的意象。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弄懂了诗词的意象,就基本能读懂了古诗。但要弄懂古典诗歌的整个意象体系,也绝非易事,即使当下很多“专家”所写的诗词释本,也未必就懂,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将“意象”作“词汇”释义的,即使如上述“芳草”这么简单常用的意象,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举个例:

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句词中,不论“柳”和“芳草”都是离别的意象,而“天涯”一句就是化自上述例中第五的李煜句。但在当下的词释本中,仍有大半是游离了原意的,可见要真正掌握古诗意象,读懂古诗也并非易事。

再说现代诗的意象,现代诗讲究主观感受,其意象亦带有很强主观性。仍以“芳草”为例,现代诗人不受古典诗歌中意象体系的约束,其投影到作者心智中的感受是什么,其就是什么,所以芳草,可以用来赞美母亲,也可以用来歌颂爱情。甚至同一个作者,可以今日用芳草来代表文章,明天用芳草来象征友情。

所以,现代诗的意象,是不成体系的,也是没有规律可循的。甚至同样是自由诗创作者,也未必知道对方要用此意象影射什么、象征什么,读者觉得很难理解也就再正常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