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出自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诗篇。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年仅十九岁的戚继光写下的诗句,在读兵书时,戚继光也是有意无意写下的,但是这种充满随意的写作却反映了戚继光?不随便?的理想。面对外敌不断骚扰我国的东南亚沿海,戚继光的内心始终心系家国,这种责任感不仅仅只限于光宗耀祖的理想,而是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恢弘壮志。嘉靖年间,戚继光被提拔为当时的署都指挥佥事,专们防范骚扰我国山东一带的倭寇时,他获得了保家卫国的机会。在以后的十年里,他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等一些地方抗击倭寇。然而,相对于浙江、福建等频发的倭寇隐患来说,山东倭患是较为轻松的。戚继光在山东最多只能做到整顿军纪,加强防备的层面。充分展现其军事才能是在在浙江和福建的战场上。
在嘉靖三十四年的秋天,戚继光辗转来到浙江,任当地的都司佥书,管理军队相关的屯田的一些事情。在当时的浙江沿海地区的倭寇肆无忌惮。在前年,也就是嘉靖三十二年的时候,有一支多达四十余人的倭寇因为船只丢失的原因,于是上岸抢劫,到浙江平湖、海盐等一些地方,杀死数量规模较多的官军,然后出海。时间来到嘉靖三十四年,又有倭寇从浙江入境,转掠杭州附近,途径很多地方,无恶不作,虽然他们最终被歼,但是受害人就有四千人之多。在南京当地驻守的军队也只有十二万左右,居然让一小股倭寇横行霸道。由此不难发现,当时明军在军队方面已经及其腐败,可以说是连基本的战斗力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