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即将到来的火热又稚嫩的爱情,诗人对女性两种反差极大的形象的刻画彰显了他内心的迷茫和不知所措。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诗人夹杂在爱情的甜蜜和痛苦之中,难以挣脱。诗人将这种感受外化为具体的意象,融进阴森的诗句里。这些诗句与意象隐喻着诗人所向往的神秘情人让娜·迪瓦尔,即便两人的爱情是欢喜与厌恶交织,并没有让诗人感到完全的幸福,内心被无法言明的矛盾充斥着。最终造就了错乱的颠倒的不和谐,亦是丑恶所带给诗人的心理感受。
第三,现代主义文学提倡“以丑为美”,大量描写丑的事物,通过美丑对照,将“审丑” 作为反抗现实丑恶的手段。波德莱尔并不是屈服于陈规旧俗的人,他可以不羁地宣告世人:“诗就是把美和善区别开来,到恶之中去发现美。”他这一信条集聚了众多拥护者,更有后来者在《诗海——世界诗歌史纲 》写道:“有什么比美的东西更美,那就是美的衰败。”
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描写了大量丑恶、晦涩、阴暗的事物,然而,波德莱尔并非仅仅在向世人们展现丑,而是想在“丑”中挖掘出深层次的“美”的含义来。《恶之花》中的审丑意象是独特的社会审美,背后的深刻意义意在揭示出同一时代的诗人作家是如何在对丑恶事物的体悟中实现对“丑”的精神超越的,简单来说,即是“以丑为美”。
应注意的是,波德莱尔因自身经历,在现实世界里所感受到的是各种不和谐的关系,因此,他的《恶之花》更加致力于挖掘并展现社会现实的丑恶。可以说,“丑”的审美意象是深陷绝望的波德莱尔在和世界对抗时挖掘出的残酷真相。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描绘了一个千疮百孔的黑暗世界,充斥着各类阴森恐怖的意象,譬如地狱、魔鬼、毒品、妓女、腐尸等,这些意象恐怖、病态、阴暗、冷峻,给人以虚无缥缈之感,宛如一个个围绕在人们身边的幽灵,无法捕捉,却又无处不在,压抑着人们的呼吸。如《腐尸》中刻画的是在一个美好的清晨中诗人和爱人所看到的——一具溃烂发臭的尸体,横卧在小路拐弯出铺满了碎石的路面上。腐尸的丑恶难以入目,然而当波德莱尔驻足于此时,他所看到的却不仅仅如此。社会中具体存在的都将会如同脚下的人类躯壳,从有到无,从生存到虚妄,在现实的磋磨下完成为“人”的使命,最终成为诗人笔尖的诗句,真实而又残酷,却又在诠释着他所表达的美好与希望。
三、结语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并未随着一战的结束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缓和而湮没于历史的车轮里。通过这些扭曲的、丑恶的,但却着实让人心酸的意象,我们从“污秽”中看到了“美好”,从丑恶的社会现实中看到了其本应具备的美好的模样。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就文学本身来说,传统的现实主义没能充分发挥文学自身的表现功能,而新兴的这些艺术特征较好地弥补了这些缺憾。
《恶之花》是现实的“恶”里所结出的透露着“希望”的花朵,是波德莱尔在黑暗堕落的生活中无限热爱真善美、不竭追求至高理想的人生经验的凝结。他将自己的肉体剖开,将自己整个破败、碎裂的受苦的灵魂追寻理想庙宇的过程记录成了一首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在他笔下的世界里,矛盾的万物变得和谐统一,不再尖锐对立,于是“臭腐的化为神奇了;卑微变为崇高了;矛盾的,一致了;枯涩的,调协了;不美满的,完成了;不可言喻的,实行了”。所以,《恶之花》并非是作者的无情宣泄,而是竭力在展现自我,意识上的、心理上的以及所看到的,我们有幸通过波德莱尔的描述,看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艺术光芒,领悟超越表象的更为广阔博深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