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句话的出处是《增广贤文·上篇》。
《增广贤文》是中国明朝的儿童启蒙书目,它带有深厚儒家思想性质,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而“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句诗其实早就存在,但是为什么我们说它选自《增广贤文》呢?
因为它的原作在流传中被口头传颂给修改了,所以我们要理解这句话,直接从字面解读就可以了。这相当于白话文,流水句,意思简单明白。
古时候的人见不到今天的月亮,可是今天的月亮曾经光照过古人。
究其背后深意,这正是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阐述过的时空无垠、众生渺小的思想。
月有阴晴圆缺,却亘古长空。我们以自身的角度看月亮天地,从来没有发生过改变,可是如果我们以天地月亮的角度来看众生,不过瞬间的生死罢了!
而“今月曾经照古人”相比苏东坡的文言文来说,更加直白简单,所透露出来时空广阔、生命渺小的思维境界是一致的。表达上的浅白,让更多的人能够代入情境,感叹人生,因而得以选入《增广贤文》,作为启蒙知识。
实际上这两句诗是出自李白的一首古风,只不过在流传中可能是无意、也可能是有意出现了改动。
李白的原句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天的人们啊,没有见过古时候的月亮,而今天的月亮,却穿越时空,清辉古今。
我们可以看到,《增广贤文》中收集的句子,对句和李白的完全相同,不同的地方只是把出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中的“今”和“古”对换了一下,变成“古人不见今时月”,于整体的思维来说并没有不同,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顺不顺口的缘故。
李白的原句不是孤单存在的,是整首诗中的一联,我们在读他的作品时,首先会调整心态,进入一种诗歌吟诵状态,那么很多地方就会遵循整体的节奏感。在上下联的影响下,单个句子的顺口度会减弱以契合整首作品,只要不是太严重,小拗口可能会被忽视——更何况唐音宋调、再加上地域发音的不同,原作本身可能也是顺畅的。
但是很明显,当这一联单独被拎出来作为谚语、俗语,进入白话文(常用语言)交流状态时,没有整体诗作营造的吟诵感,单句的拗口可能就会凸显。
我们用今天的普通话平仄来分析(时代不同,口音有别,原理一致)。
“今人不见古时月”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仄”,这是第五字变化的“平平仄仄平平仄”。而“古人不见今时月”,则是首字不论的“仄平仄仄平平仄”。很明显后者更符合格律,虽然李白的原句也没有出律,但是更合标准的律句就是念起来要更顺口。
这从“古人不见今时月”这一简单的文字调换、平仄变化就能看出来,其最终结果都是通过吟诵是否流畅来判断。
《增广贤文》收录篡改后的诗仙诗句,就是老百姓口头流传音韵高于诗仙作品的一个明证。也是格律严谨,则发音更合理的一个明证。
诗仙的句子,也不是不能改,有些崇古的朋友,心胸要放宽广些。那些一开口就是“李白还不如你?杜甫还不如你”的键盘杠精,一定要搞清楚一点,今天的人无论思维、才学、见识都远在古人之上,只不过世界太大、知识面太广,绝大多数人不再局限于文学表达上,不再局限于诗词创作中罢了。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诗仙李白求古,所以感叹今人不见古月。
《增广贤文》尚今,所以明言古人不见今月。
月亮是同一个月亮,但是时间是往前走的,人也是在不断进化的,社会文化水平也是不断精深提高的。
不要看不起古人,但是也不要看不起自己,更不要看不起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