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李煜·虞美人》原文、注释与赏析

《李煜·虞美人》原文、注释与赏析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题解《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此词大约作于归宋后的第三年,也是作者词的代表之作。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此正是促使太宗下令毒死作者的原因之一。因领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倾泻在词中,这就使他的词“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来看都大大超越了前人,达到了小令的最高境界。

注释1.了:了结,完结。2.砌:台阶。3.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4.应犹:一作“依然”。5.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6.君:自称。

串译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风,故国的伤痛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承受得住啊。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江山易主,颜色已变。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赏读提示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使人烦恼倍增。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都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诵读起句就要一下问出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要深怀切肤之痛去思念故国于明月之下。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自问自答,要问得无可奈何,答得亦无可奈何,“一江春水向东流”句要表现出“愁”之多,“愁”之浓,“愁”之切,宛如滚滚东去大江之水,语势也于无形中加重,近乎含泪带血的绝望地呼喊。诵读上片语势整体上应呈“下山类”,句首高启,句腹走势下行,句尾较低;下片的语势呈“上山类”,句首中起,句尾上扬延长。

断句顿挫建议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推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