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 苏轼
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
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
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注释
阗: tián,1、充满;2、形容鼓声、车马声;3、声音大。
旃: zhān,1、古代一种赤色曲柄的旗。2、 同“毡”。3、文言助词,相当于“之”或“之焉”。
潺: chán,1、a:水缓流的样子;b:象声词,溪水、泉水流动的声音。2、a:河水慢慢流的样子;b:涕泪横流的样子。
赏析
这是苏轼最早的诗作,作于嘉佑四年(1059年)。其时苏轼、苏辙已中举,奔母丧返四川眉山后随父再赴京都。父子三人取岷江水路,经嘉州、犍为,出蜀出峡,直下江陵。苏轼时年二十四,尽览山川形胜,“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父子三人趁“舟中无事,博奕饮酒”,你唱我和,写下百余首诗篇,结集谓之《南行集》。《初发嘉州》便作于这年冬天,由嘉州出发之际。其时,苏氏父子已名动京师,文章播于天下。 ?
青年苏轼正英姿勃发,“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奋励有当世志”,磨拳擦掌,渴望为国效力,一展抱负。然而,慈母新亡,一旦要离别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苏轼又不可抑制地流露出对家乡的无比眷恋之情。早晨开船的鼓声咚咚,西风猎猎,旗幡飘飘,禁不住心旌摇摇。回道望去,故乡的岷江水渐去渐远,如一线蜿蜒;青衣江、大渡河清洌澄澈,那么秀美可爱。合流的三江水奔腾浩荡,从乐山凌云大佛脚下一掠而过,一下子就进入了空阔坦荡的一马平川。一草一木而寄意,一山一水而动情,“凡耳目之所接者”,无不撩动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思。诗人情感的流露妙在不直抒胸臆,而是诉诸形象,寄情画外,写得含蓄隽永。 ?
苏轼诗文,多率性挥洒,“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姿态横生。诗人笔峰一转,忽又联想到曾与同乡僧人宗一,相约在钓鱼台话别。宗一和尚大约早已在那里等候了吧,久久伫立,期待着友人的到来,却只见雾霭沉沉,但闻水声潺潺。末四句颇有李商隐“何当***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味,进一步强化了对家乡的依恋不舍之情。诗人就想象中友人久候难耐之景寓自己急切之情,就友人相约话别寓自己难舍难分之意,恋乡情结,何以言之!
纵观全诗,诗人以白描和联想想象的艺术手段铺陈,抒写了自己质朴真率的浓浓乡情,这种真挚的情绪贯穿了他终身的诗文,即使宦海浮沉,流离辗转,未尝一刻淡忘。然而,“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此时的苏轼正踌躇满志,志在高远,“往意”坚决,他仍然昂首远去。
作为苏轼早期的作品,这首诗在朴拙中似乎还显出几分幼稚,但诗中蕴含的真性情却令人倍感珍贵。。
诗中人物故事
苏东坡与僧人宗一钓台会
?在凌云山与乌尤山之间,有一个突出的山嘴,传说是当年苏东坡垂钓的钓鱼台。
苏东坡年轻时,曾在风景秀丽的凌云山读书。读书读得疲倦了,就手持钓竿,到钓鱼台钓鱼消遣。
那时,常到钓鱼台钓鱼的还有乌尤寺的宗一和尚。宗一有德行,通医术,能诗文。他风趣潇洒,不拘泥戒条,虽然年过五十却与苏东坡成了忘年莫逆之交。两个好友常到钓台相会,或垂钓,或赋诗,或切磋学问,情谊十分深厚。
有一次,苏东坡约宗一和尚去钓鱼台比赛钓鱼。苏东坡年轻好胜,一早就赶到钓鱼台来了。哪知左等右等,不见和尚踪影。太阳升得老高了,宗一和尚才急急忙忙跑来。苏东坡正在气头上,随口骂道:“不秃不毒,不毒不秃,逢秃受毒,受毒骂秃。”
宗一听了也不生气,慢悠悠地回答:“不良不善,不善不良,逢良行善,行善骂良。”
宗一接着说:“好小子,你骂的是个善良秃头哩!”
苏东坡消了气,笑着问:“你碰见哪个良人?又行了什么善事?说得好,饶了你,说得不好,可要罚作诗哩!”
宗一和尚说:“老弟,莫开玩笑。我来赴约,在路上见一个打柴的姑娘,从悬崖上摔下来,把脚杆跌断了,你说,我还能来钓鱼么?”
苏东坡听了忙问:“那姑娘现在怎样了?”
宗一答道:“我只是给她包扎好了,现在还坐在路边呻吟呢。”
?“你咋个不送她回家去呢?” ?
“我一个和尚能背着她走么,只好前来求你呀!” ?
东坡摇摇头说:“我一个年轻人,能背大姑娘么?使不得,使不得!”
宗一和尚说:“救人如救火,你们年轻人正该见义勇为啊!”
苏东坡沉吟了一会儿,猛然省悟说:“是呀,是呀,救人要紧,救人要紧!我们还是先去看看吧!”说着,就与宗一和尚一起来到乌尤山的后山小道上。一位姑娘正坐在路边“哎哟!哎哟”地呻吟不止,东坡急忙上前,问明了姑娘的住址,背起就走。
宗一和尚望着苏东坡的背影,翘起大拇指称赞道:“这才是好学问好人品的好后生啊!”
又一次,宗一和尚邀约苏东坡对对联。宗一在钓鱼台等了多时,才见苏东坡气喘吁吁地跑来。原来他读书入了迷,把约会给忘掉了。宗一见东坡急急慌慌的样子,脱口念出个上联:“草鱼二鳃呼噜呼噜喘气急。”
苏东坡听了暗想,这和尚骂我是条草鱼呢。原来苏东坡的姓一拆开,就成了“草”、“鱼”、“禾”三字,“禾”藏在“草” ?中,不就是一个“蘇”字么。“二鳃”二字又十分巧妙地隐喻苏东坡的排行。苏东坡暗暗佩服宗一和尚的机智。
正寻思下联,忽见岷江上飞来一只鹭鸶,叽叽地叫着。东坡眼睛一亮,立即对出下联:“岷鸶一嘴叽喳叽喳吵人烦。”
宗一听了一惊,好厉害,以牙还牙,骂我老和尚是岷江上的鹭鸶哩,他哈哈大笑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原来苏东坡把宗一和尚的宗字拆开成了“宀示”,那宝盖头音njbo(绵),“宀示”的读音与岷鸶谐音,“一嘴”又双关宗一的法号。这一回,宗一和尚可算服了。
宗一和尚十分喜爱苏东坡的才华,想留他在凌云山住下来,于是出一联试探:“宦海奔波能得几时闲,莫辜负半日逢僧,***话沧桑钓鱼台。”
苏东坡感谢宗一和尚对自己的深情厚意,也舍不得离开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然而他风华正茂,志在天涯,怎能孤守一山一水呢!于是吟出下联:“光阴虚度堪愁无处觅,最难是万家生佛,关怀涂炭进京城。”
宗一和尚理解苏东坡的报国情怀,就不留他了。不久,苏东坡随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进京应考。离开嘉州前夕,宗一和尚与苏东坡特意来到钓鱼台。两个老朋友坐在往日钓鱼谈诗论文的石头上,望着霭霭暮烟,听着三江涛声,心里涌起阵阵离别的惆怅。后来苏东坡回忆起那时情景,写了这样一首诗:
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