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清·刘嗣绾《自钱塘至桐庐舟中杂诗》。
全诗是: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意思是:那一座一座的青山,青翠美丽如一扇扇的画屏(无声诗);那一湾一湾的溪水,淙淙流声悦耳如一张弹奏不停的乐琴(有声画)。这令人陶醉的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才能找寻得到。
诗句着力写桐庐山水的秀丽,青山如屏,水鸣如琴,如无声诗,又如有声画,非常有诗情画意。我国古代常常把中国山水画称作“无声诗”,而称音乐和诗歌为“有声画”,这首诗用诗、画和音乐来比喻桐庐山水景色,太恰如其分了。
扩展资料:
作者背景
刘嗣绾(1762~1821),字简之,又字芙初,号醇甫。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今属常州武进)人。刘于义之玄孙,武进西营刘氏第十五世。清朝翰林,政治人物,学者。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甲寅恩科顺天乡试举人。道光元年(1821年),母虞友兰卒,因过度哀伤而病卒,年六十岁。
专长诗、词、骈文。(清史列传作年六十岁,无卒年。此从补疑年录)少颖异,识量过人。早游京师,知名于时。嘉庆十三年进士。著有《尚絅堂集》,《清史列传》行于世。
百度百科—刘嗣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