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 篇1

 诗句: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出处:

 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意思翻译:

 他大概还在涧底下打柴束薪,归来后无口粮只好煮白石为生!

 全诗: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

 ①郡斋:指滁州官府中的斋舍。

 ②涧:山沟。束:捆。荆薪:柴草。煮白石:葛洪《神仙传》卷二“白石先生”条:“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处喻指全椒神山道士,谓其生活清贫。

 ③二句谓本想手持杯酒,慰问风雨中的朋友。瓢:本指将瓠(葫芦)剖开而成的舀水器,此处用作量词。

 ④二句谓只见满山落叶,寻找不到道士行迹,故寄以此诗。

 全诗鉴赏:

 一个秋日的早晨,凉气四袭,诗人由己及人,想到山中的朋友,于是打算携酒去慰问他,但又担心朋友不在,诗人在诗中暗示给我们的心灵轨迹大致如此。但因所念之朋友为避世山中的道士,这样就与一般的念友、访友之作稍稍殊致了。首联起句极为平实自然。独坐郡斋之中,觉凉意难耐,于是忽然想到远山深处的凉气就更为逼人了,想到久居山中的朋友,不知他此刻情况如何。款款道来,全不费力,但又使人感到情深意切。颔联紧承首联而下,从“念”字落笔,但不正面写自己如何念,而拟想山中客的行迹,手法与杜甫《月夜》相似,均是以客位写主位,不言念而念在其中。山中客的行迹可拟想者甚多,诗人挑出束荆薪与煮白石两点来写,于不经意中见出用心之细微。这样一则可以与题中“道士”相切,点明山中客的身份;二则说明山中客的行踪之不定,为尾联“何处寻行迹”打下伏笔。既念之则必要慰之,从此落想便又很自然地引出持酒远慰的颈联。不言一杯而言一瓢,因后者是自然真朴之物,这就与所慰者道士的身份极为协调。远慰之物亦本可不拘,诗人挑出酒来,则又使此远慰多了一点潇洒散淡的风致。至此已由念及慰,如何慰呢?如果接写与山中客如何欢愉相浃,投契无间的情景,则诗题所着“寄”字不免落空,于是诗人以颔联所述为依据,料想山中客的行迹飘摇不定,加之秋日的空山满是落叶,行迹难觅。作者写此诗,本来只是表露其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意到即止,似一潭秋水,泠然而清。因此被人称为“化工之笔”,是韦诗中的名篇。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 篇2

 「原文」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前言」

 《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抒写秋风秋雨之夕,诗人怀念山中的一位道士,想携酒去安慰老友又无从寻觅的惆怅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挚的情愫和淡远的情趣。全诗语言简洁,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情味幽远。尤其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二句,堪称诗中绝唱。

 「翻译」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鉴赏」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描写这些复杂的感情,都是通过感情和形象的配合来表现的。“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在郡斋中的寂寞。“束荆薪”、“煮白石”是一种形象,这里面有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感情抒写。“落叶空山”却是另一种形象了,是秋气萧森、满山落叶、全无人迹的深山。这些形象和情感串连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 篇3

 寄全椒山中道士

 作者:韦应物

 原文: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翻译: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注释:

 1.寄:寄赠。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2.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3.涧:山间流水的沟。束:捆。荆薪:杂柴。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4.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风雨夕:风雨之夜。

 5.空山:空寂的深山。行迹:来去的踪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 篇4

 《寄全椒山中道士》 作者: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原文注释:

 1、郡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

 2、白石:这里借喻全椒道士,说他生活的清苦。

 翻译译文:

 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 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 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 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 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

 赏析鉴赏:

 这首寄赠诗,是透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首句既写出郡斋之“冷”,更是写 诗人心头之“冷”。再写道士在山中苦炼修行,想送一瓢酒去,好让老友在秋风冷雨 的夜中,得以安慰,又怕落叶满山,寻不到他。

 全诗语言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 迹”句,也确是诗中绝唱。宋苏东坡颇爱此诗,并刻意学之,步其韵为之“寄语庵中 人,飞空本无迹”。然终不如韦应物之句。《许彦周诗话》评“此非才不逮,盖绝唱 之不当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