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人在低谷时,不要打扰任何人
古人云:人生各自有穷通。
巅峰时不炫耀,低谷时不打扰。
是苏轼留给世间的温柔。
1
不委屈家人
人在低谷时,最直接、最现实的,便是经济问题。
苏轼曾对人谈及家中经济的窘迫。
他说,自己快五十岁了,才知道盘算着过日子。
苏轼与夫人一起,精打细算地做了一番筹划。
根据黄州柴米菜蔬的价格,规定全家人吃用的花销,每天不得超过一百五十钱。
每月初一取出四千五百钱,分为三十份,悬挂在屋梁上。
每天早起用叉子挑取一块后,便将叉子藏起来,谁都不许再动。
越是难熬的苦日子,越要学着给生活增添一点甜。
在现有条件下,苏轼总是想方设法地,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对美食和下厨,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
即便是生活艰苦,也总能变着花样给家人打牙祭。
在黄州,一家人实在吃不起牛羊肉。
苏轼发现当地人不屑吃猪肉,猪肉价格便宜得就像泥土一样。
他索性买了许多猪肉回家,反复烧制,研究怎么煮猪肉才好吃。
还得意地向世人传授“东坡肉”的秘诀: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小火慢煮,熬出香味,像极了苏轼的一生。
2
不麻烦朋友
世上没有容易的人生,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人在低谷时,靠自己、不求人,尽量不给朋友添麻烦。
苏轼曾因一首诗遭人无端陷害,这使得他不得不检点自己的言行,以免再次让人抓住把柄。
初到黄州的那些日子,他整天闭门不出,不见他人。
就连饮酒也要提醒自己,不能喝得太多,以免酒后失言。
只有回到家,关起门来面对妻儿,才敢随心所欲、畅谈无忌。
在这段跌入低谷的日子里,许多朋友都不敢与他联系。
即便是写给朋友的书信,苏轼也往往再三叮嘱:
“看讫,火之,不须示人。”
唯恐“好事者巧以酝酿,便生出无穷事也。”
好友王巩,因受苏轼牵连被贬广西。
却并不因此而与苏轼疏远,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王巩的遭遇,苏轼深感歉疚。
自言:“每念至此,觉心肺间便有汤火芒刺。”
他多次去信提醒王巩,一定要“深自爱重”。
这种不与世态炎凉同步,不随穷达贵贱变迁的友情,恰似寒夜的灯火,暖人心怀。
3
与自己和解
人生的低谷并不难过。
真正难过的,是自己心中的那道槛。
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拥有制造快乐的能力。它来源于三个方面——放下过去,面对现实和享受当下。”
苏轼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两朝皇帝誉为宰相之才,达官显贵延为座上之宾。
乌台诗案使他一夜之间跌落低谷,随后更是被一路放逐,贬至“天涯海角”的儋州。
但是,苏轼不会长时间让自己闷着发愁,很快他便想方设法地自得其乐。
在黄州时,他每天都穿着布衣草鞋,出没于山林原野之间。
与田间的农民、水滨的渔父、山野的樵夫、市井的商贩随意地说笑谈天。
有时他实在无事可做,就会独自跑到江边,捡上一堆石弹子,击水取乐。
在写给堂兄子明的信中,他透露了这种快乐人生的奥妙。
他说:“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正是这样一种豁达的心态,使他能于低谷中仍然自得其乐。
苏轼就像是一块石子,被湍急的流水打磨掉棱角,生命也随之变得圆融。
诚如王国维所言:“即使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4
不计较天意
命运仿佛一个无法预测的怪圈。
很多时候,害怕跌倒、害怕重来,是人们持续失败的根源。
鼓励自己走出舒适圈、告别安乐窝,在广阔天空下激发自己的潜力。
把自己想象成一只皮球,哪怕被命运狠狠扔在地上,也要奋力向上弹起来。
尼采说:“那些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抱怨,命运待我们太薄?
很久以后,苏轼他被重新启用,回到京师做回了大官。
远离低谷,重新回到高处,苏轼再也没有得意忘形。
人生的起起落落,始终未曾将他打到。
他用横溢的才华和乐观的心性,给了命运反手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