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精确到秒的时刻——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被永远铭刻在中国航天史册上。这一刻,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走出飞船,第一次将中国人的脚步印在太空上,接着以19分35秒的时间飞过了9165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这一刻,五星红旗第一次被中国人飘扬在了浩瀚无垠的太空,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的映衬下,凝固在敦煌壁画上那寂寥千年的绝美飞天画,演绎成茫茫苍穹上,五星红旗漫展飘扬的动人景象;这一刻,中国正式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一个崇高的时刻,这是一个让13亿中国人民自豪的时刻。
神话:等待千年的梦
从旧石器时代刻在甲骨上的不知名线条和简单符号,到如今咏叹唱和的绚丽舞蹈和大幅文章;从东方古典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来自苍穹的那一声“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像鸟儿一样飞翔于天际,从远古时代开始,就是人们心中最深的渴望。那神秘莫测的天空,变幻无边的云彩,热烈绚烂的太阳,还有皎洁明亮的圆月,都紧紧抓住人们的视线,成为追逐的目标。人类对茫茫天空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息。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古代传说中,龙一直被当做中华子民精神的象征,延续至今,依然如此。这是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创造、观念创造、符号创造,是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下产出的“吉祥物”。中国是龙的国度,或者说龙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上古先民凭想象创造的这种神灵之物,高居于云霄之上,逍遥于九重天外,表达出我们的祖先心中,渴望像龙那样凌云御风、翱翔天宇。
《博物志》记载:“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睹日月星辰,后忽忽不觉昼夜。至一处,遥望宫中多织妇,一丈夫牵牛饮之,因还。后至蜀,问严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笔者查询资料,发现有人说此处所指之人即为中国上古时代的贤明君主尧,他曾经乘坐腾空而起的巨槎,漂游四海,邀游天空12年,实为游太空之第一人。
传说中,周穆王访问西王母的时候,曾经乘一辆“黄金碧玉之车”,腾云驾雾,以日行万里的速度奔向西方的昆仑山。“乘龙快婿”这一成语,得自于秦穆公的女婿萧史,而他的女儿则是跨凤的弄玉,他们夫唱妇随,在空中逍遥来去。
战国时候的伟大诗人屈原在他的长诗《离骚》里,想象自己坐进飞龙拉着的车里,在空中飞行。云像一面面旗帜迎风飘扬,凤凰在他的旁边飞鸣。他飞过高峻的昆仑山,飞过望不见人烟的流沙,最后到达广阔的西海。
在古代民间,广泛流传着“嫦娥奔月”的传说。《全上古文》辑《灵宪》中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女娲补天,飞龙盘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中国远祖飞天浪漫设想的智慧火花不绝于篇,令多少后人心醉神驰。一个个神话无不灌注了人类对于天空的向往。不仅于此,先人们还创造性地将他们的伟大想象,用极富艺术表现形式的手法遗传给了后人。
沿着北纬40度线,在托举“神舟”升空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向西不远,就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敦煌莫高窟有492个洞窟,几乎每个洞窟内都有飞天壁画,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大型艺术画册序言中说,“总计4500余身”。走进大大小小的洞窟,“飞天”彩塑和壁画比比皆是,有的展臂翱翔,有的俯首低旋,有的双手合十,有的手持莲花,有的扬手散花,有的手持箜篌、琵琶、横笛、竖琴等乐器,有的翩然飞舞,个个神采飞扬,朝着一个方向绕窟飞翔,姿态多样,体态轻盈,飘曳的长裙,飞舞的彩带,迎风舒卷。飞天四周,流云飘飞,落花飞旋,动感强烈,富有生气。飞天壁画中有一显著特点,就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身形绮丽,姿态万端。
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不是一位神,而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他们男女不分,合为一体,化为后世的敦煌飞天。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才逐渐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即使朝代更迭,战乱四起,飞天的艺术形象却是愈加趋于饱满,至唐朝达到鼎盛,融合印度飞天和西域飞天的艺术精华,创造出完全属于中国自己的飞天形象。唐代诗人李白有诗称赞:“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描述的就是飞天神话中,仙女的歌舞欢乐的模样。
飞天又常常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表征之一,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21世纪到来的纪念钞上,就有飞天的图案;余秋雨先生在散文中也提到“我们是飞天的后人”。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飞天,现在不仅是敦煌学的象征,还是中华民族腾飞的象征。
然而我们的祖先,并没有把理想限于神话,而是付诸于行动。人类世世代代的实践,创造了飞天事业灿烂的今天。
溯源:古代航天的雏形
浩瀚长空,群星璀璨,仿佛变幻莫测的眼睛,永远守望着苍穹,无论时代更迭,沧海桑田。太多的人以为到达天空的顶端,就能够触摸到仙人的衣角,自己也可得道升天,成为不老神话的一员。人类永无止境地渴望亲身登天,探索神的秘密,并为此做了积极的尝试。
据《史记》记载,舜曾经手执两只斗笠从着火的谷仓顶上跳下,幸免于死,这斗笠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降落伞。
《墨子》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就是说鲁班制作的木鹊,能乘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这被认为是原始航空科学的先头兵。
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将一个鸡蛋钻一个小眼,把蛋黄蛋清掏空,把空壳放在燃烧的火苗上,风借火势将蛋壳浮向空中,做成热气球升空的雏型。刘安也成为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在西汉末年,曾有人应王莽征伐匈奴的招募,在长安举行了飞行表演。此人“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这在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创举,但他的飞行方法——“通引环纽”,究竟是振翼飞行,还是滑翔,却很难断定。
东汉张衡在《灵宪》中比较科学地阐明了月食发生的原理:“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他曾制作木鸟,身上有翅膀,腹中有机关,能飞数里。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於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这种“孔明灯”用竹条和纸做成大灯,形同封住顶的灯笼,形状有方有圈,底盘上固定一个松脂灯,以松脂燃烧产生的热气充满灯内,可以腾空而起,用作军中信号。它只要向前走一步,热气球的发明就会提早1000年了。
东晋学者葛洪,从老鹰平伸翅膀滑翔升空得到启发,提出模仿这一动作制造“飞车”进行飞行的创意。他在《抱朴子》中有这样的叙述:“用枣心木为飞车,以牛革结环剑以引其机……三牛交罡而乘之,上升四十里,名为太清。”虽然文字十分概略,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在历史故事《葛洪的故事》里,判定这是历史上对螺旋桨最早的记载,是人类试图制造直升飞机的最早设想。虽然他没有进行试验,但人们却从中得到启发。
公元559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强迫一些人,乘着用席子做的风筝,从高67丈的高台上往下跳,拿人命当儿戏。结果其他人都摔死了,只有一个叫元黄头的人乘风筝随着风“飞”到了城外,竟然安全地落了下来。这是风筝载人成功飞行的最早记载。
世界上关于火箭作动力飞行的故事,最早也来自中国。在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一书,以及前苏联、德国、英国等国的火箭专家的一些著作中,都认同这一结论。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万户考虑到上升的工具也考虑到安全下落的降落伞——风筝,这都是前所未有的。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以此为标准,最早的载人航天应是约600年前的万户飞天。西方学者考证,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尝试:伤痛与一路前行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史上第一架飞机的消息振奋了中国众多有为青年。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家冯如,就完全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于1908年设计、制造和驾驶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虽然在五年后的一次演飞中,冯如不幸牺牲,可是他的精神流传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飞天人”。
1948年新中国成立在即,钱学森欣喜若狂,开始了紧张的归国准备。然而,美国当局动用了可能的全部手段,无论如何不让钱学森回国,因为“他太有价值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5个师的兵力”。1950年9月7日,美国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钱学森逮捕。面对检察官的无理指责,钱学森掷地有声地回答:“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给谁就给谁!”在钱学森的长期抗议和中国外交斗争的巨大压力下,美国当局不得不同意钱学森回国。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登上了归国的航船,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了一生的心力,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1956年,他即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事业的建立与发展上书中央领导人。后来,又首次提到了“航天”这个新名词。他建议,人类在大气层以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而在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空”。他还说,他提出“航天”这个名词,是受到毛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启发。
在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压力下,毛泽东在中***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在中***中央的全力支持下,中国航天人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从对苏联航天技术的生涩模仿,到积极自主研发,中国的航天科技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走过了漫长的探索之路,中间跌跌撞撞,其中苦痛自不为人知。
1960年,中国的火箭将士们,忍着饥饿的肚子,开始了从仿制苏联导弹到自己设计导弹的艰难跋涉。复杂的国情动摇不了他们对航天事业的巨大热情。
1962年3月21日,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火箭在酒泉发射场升空10秒后,一个跟头栽下来。所有心血付诸东流,巨额损失打击了航天人的热情,却熄灭不了他们眼中可以燎原的斗志。
付出总会有回报。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一声巨响昭示着中国正式登上世界航天飞船的研发前沿,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奔向浩瀚的天空。
1966年10月27日,写了遗书又交了“最后一次”党费的“戈壁七雄”走进地下控制室;当中国宣布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的消息时,世界震惊了。
1970年4月24日,随着西北戈壁滩的一声巨响,“东方红”一号载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徐徐升空,一曲悠扬的“东方红”响彻寰宇……这是中华民族向太空进军的第一声礼炮。此后,我国又掌握了卫星回收、一箭多星、同步定点等新技术,测绘型返回卫星、新型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传输型对地遥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海洋卫星等相继翱翔太空。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凭借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第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跃而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30年间,中国研制成功12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覆盖了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静止轨道的全部轨道范围,运载能力大幅度提高,适应了发射不同轨道和不同重量人造卫星的要求。中国已经拥有了酒泉、西昌、太原三座发射基地,运载火箭的发射和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千姿百态,技术成熟可靠,发射成功率100%。
笔者查到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那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后不久,党中央批准了被命名为“曙光一号”的宇宙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研究计划。虽然“曙光”点燃了人们继“两弹一星”之后愈加洋溢的激情,但是在当时那种复杂的国情之下,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工业水平,都不具备开展载人航天的条件。1972年,在一片争议声中,载人航天计划搁浅。直到1983年,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向党中央联合提出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仅仅2天之后,邓小平作出重要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路径逐渐清晰:从载人飞船起步。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在“曙光一号”计划休眠20年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终于迎来了启航的新曙光。
展望:明天会更好
在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学长河中,飞天文化总显得格外豪情凌云。屈原的《天问》,一口气向湛蓝苍天质问了172个“为什么”;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的狂放;苏东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忐忑,都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朗朗太空的好奇、揣测和向往。更不说众人熟知的敦煌石窟中那些精美绝伦的飞天壁画,“飞天迷们”不气馁不放弃的坚持,直至现代,依然有众多的天空爱好者痴迷于宇际的奥秘。2008年春晚上的一舞《飞天》反响热烈:七名仙女打扮的舞蹈演员站在升降舞台上,用肢体配合音乐演绎出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配合着舞台上飘落的花瓣和台下喷涌而出的水花,一起将观众引入“仙境”。还有著名画家曾浩创作的《天籁》,在古韵中渗透了现代美,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文化背景,曾多次世界巡回展出,让人称叹。神舟七号的成功飞行,更是将中国人千年飞天夙愿推上新的高潮。
9月28日17时37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飞船着陆成功!”的喜讯,让全世界的华人都为之振奋欢呼。这句话昭示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成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系列的“中国制造”也向世人宣告: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从神五“杨利伟”孤身问天,到神六费俊龙、聂海胜携手巡天归来,今天,翟志刚出舱漫步,中国航天人把一系列超越梦想的飞跃,标记在了太空之上。仅仅五年的时间,中国三度飞天,一次又一次超越前一个高度,这是中国强大国力托举起来的梦想,是中华民族千年梦想成真。神州系列的航天计划能够成功运行,昭示的不仅仅是中国航天人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更是中国综合国力上升,经济后盾强而有力的事实。
飞天梦想,千年夙愿,一朝得现,再展新翼。香港《文汇报》说,“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这一步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同时也向世界宣告,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中国的航天科技攀上了一个全新的里程碑。”法国《世界报》网站27日在题为《中国首次太空行走》的文章中,详细报道了翟志刚出舱行走的情况,评论说这是“充满风险而又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象征着中国已经进入世界太空强国俱乐部。现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客座教授的特里格瓦松说,中国这次发射载人飞船不仅对中国意义重大,也将改变国际空间技术合作方面的格局,中国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空间技术合作领域的平等伙伴。
巨大的喜悦让中华民族沉醉不已,可是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工作日志上,计划早已经安排到了若干年后。虽然在技术与成绩上,中国离俄罗斯、美国还有一定的距离,在太空探索的诸多领域,还处在蹒跚学步阶段,但既然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就一定能够迈出成功的第二步、第三步,因为我们相信,一个坚守着千年梦想的民族,一定也是能够创造奇迹的民族。在中国各届领导人的全力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凭借良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环境,加上源源不断的优秀科研人才,中国这条巨龙,将真正翱翔于太空之上